王莘和孩子們一同歌唱祖國(資料圖片)
王莘和老伴王惠芬是一對走過“鉆石婚”的革命伴侶
“時代的步伐是節(jié)奏,祖國的脈搏是音符,人民的心聲是旋律,這就是我的歌!”——王莘
從1951年《人民日報》首次發(fā)表王莘創(chuàng)作的《歌唱祖國》這首歌,到今天已經唱響了整整55載春秋。
1951年9月12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發(fā)了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國廣泛傳唱《歌唱祖國》。9月15日,《人民日報》以顯著位置首次發(fā)表了王莘教授作詞、作曲的《歌唱祖國》歌譜并全文發(fā)表了《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關于國慶節(jié)唱歌的通知》。從此,這歌聲迅速傳遍祖國大地,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深深地銘刻在億萬中國人的心中,銘刻在我們共和國的史冊上。
55年來,通過人民群眾的廣泛傳唱和文藝工作者以各種不同形式的熱情演唱,使《歌唱祖國》成為家喻戶曉、老幼皆會唱的時代最強音。
那么這首歌是怎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后來又被“四人幫”進行了什么樣的篡改?作曲家王莘與這首歌又有著什么樣的經歷?
苦難的少年夢
歌聲引路奔向延安
王莘于1918年10月26日出生在江蘇省無錫市蕩口鎮(zhèn)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自幼喜愛音樂,因為家里窮上不起中學,于1932年在上海當店員打工。1935年受一二·九運動的影響,在上海、寧波等地參加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組織上海、寧波抗日救亡流動宣傳隊,王莘時任隊長!捌咂呤伦儭敝螅拔鞅眳⒓痈锩。1938年冬考入陜北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從師于偉大的作曲家冼星海先生學習作曲,并參加了《黃河大合唱》的首演。從此,他走上了一條光輝的人生路。畢業(yè)后,到華北聯合大學文藝部任教員并在群眾劇社從事革命文藝的教育和創(chuàng)作工作。在舊中國他親身經歷和目睹了備受凌辱、被壓迫、被奴役的中國人民苦難生活,又親身參加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他和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和人民群眾有著共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著共同的命運和心聲。從他投身革命到中國革命勝利,共寫出《戰(zhàn)斗生產》、《歌唱解放區(qū)》等大量的革命歌曲。這些歌曲在長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中喚醒和激發(fā)了廣大民眾的革命斗爭精神與意志,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
迎著新中國的朝陽激情譜寫《歌唱祖國》
1949年10月1日,象征新中國誕生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終于在天安門廣場上空高高飄揚。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多么渴望能有一首反映自己心聲的歌曲來歌唱我們的寬廣美麗的土地、歌頌我們勤勞勇敢的人民、歌唱我們的黨、歌頌我們年輕的人民共和國。此時,風華正茂的王莘熱血沸騰,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反復醞釀,1950年“十一”前夕,當他再次來到北京時,正遇到人們在布置美麗的天安門廣場。只見五星紅旗在廣場上空高高飄揚,鑼鼓喧天,鮮花如海,一派熱鬧景象。天安門城樓上,工人們正在懸掛大紅宮燈,一隊隊少年兒童敲著鼓、吹著號,邁著整齊的步伐正在練隊,準備接受國慶檢閱。面對這一切,王莘禁不住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傍晚,在返回天津的列車上,白天五星紅旗的海洋、歌聲、歡呼聲再次在他的腦海里翻滾激蕩,一股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使他拿出紙筆寫了起來。不一會兒,生動鮮明的歌詞、雄壯有力的旋律從筆尖流淌出來。
車窗外,祖國富饒美麗的土地、全國人民轟轟烈烈建設社會主義新天地的場景,歷歷在目,王莘的眼眶濕潤了,五千年的文明史、百余年的屈辱史、中國人民的奮斗史都一一在作曲家的腦海里涌現……
列車滾滾向前,車輪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律動,就在這飛奔的列車上一節(jié)普通硬座車廂里,《歌唱祖國》在我們人民作曲家的五線譜紙上誕生了——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勝利歌聲多么響亮。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
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歌曲是由主歌、輔歌、主歌再現組成。即:主歌四句、輔歌六句、主歌再現四句反復兩句。其結構嚴謹,簡潔明快,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將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壯麗畫卷猶如濃墨重彩勾畫得淋漓盡致。
列車抵達天津,王莘一口氣跑回家中,直奔鋼琴,反復試奏,邊彈邊寫,直到東方露出了魚肚白,《歌唱祖國》的三段歌曲全部創(chuàng)作完成了。
王莘在《歌唱祖國》這首歌里,獨具匠心地采用和吸收了歐洲凱旋式進行曲的模式,與中國民族音樂風格中的頌歌模式相結合的寫作手法,集中體現了站起來的中國各族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贊美和歌頌自己的祖國、建設社會主義祖國這一濃烈的時代氣息。歌曲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以景襯情、以情感人。既有深度的藝術開鑿又簡潔上口,好唱易背,達到了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這首歌的詞、曲創(chuàng)作都出自王莘教授一人之手,實屬難能可貴。
歌曲寫成之后,立刻受到各界群眾的好評。1951年9月12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發(fā)了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國廣泛傳唱《歌唱祖國》。
9月15日,《人民日報》以顯著位置首次刊登發(fā)表了《歌唱祖國》。中央音樂工作團(即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的前身)合唱隊在著名指揮家嚴良堃老師的指揮下首次以氣勢磅礴、寬廣豪邁的大合唱形式公演,并灌制了唱片。又經過電臺、電視臺每天的播放,這首歌在全國各族人民群眾中得到了廣泛的傳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又將這首歌用軍樂禮儀和閱兵形式演奏。
1964年在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歌唱祖國》作為尾聲,將史詩在推向最高潮中結束。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興奮地走上舞臺,親自指揮全場再次高唱《歌唱祖國》。
之后,周總理向全世界莊嚴宣布: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會場上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周總理又一次指揮全場高唱《歌唱祖國》。
“文革”厄運襲來
被迫慘遭篡改
建國后,王莘一直保持著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光榮傳統(tǒng)。他的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他曾多次深入到工廠、礦山、機關、學校等基層單位,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群眾歌曲和青少年歌曲,這些歌曲無論是南國的絲竹風情、北國的粗獷豪邁,還是兒童生活的純美歡快,都充滿了強烈濃重的時代氣息。在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上生動體現了我們民族最本質的精神,真實地反映出我們今天的生活現實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與追求,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把一首首美妙動聽的歌曲呈獻給人民群眾。
然而,1966年史無前例的“文革”襲來。10月,江青把王莘教授叫到“釣魚臺”,江青說:“《歌唱祖國》為什么不寫文化大革命”王莘說:“我是1950年創(chuàng)作的這首歌,那時還沒有‘文革’。”江青說:“要改,一定要改!”
王莘為難地說:“全國人民都唱了這么多年了,怎么改呀?”江青說:“你不改我給你改!”
就這樣《歌唱祖國》輔歌中: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寬廣美麗的土地,是我們親愛的家鄉(xiāng)。被篡改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新時代,破四舊,斗批改……整個三段輔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江青下令中央樂團合唱隊演唱、交響樂隊伴奏,并灌制成唱片、廣播電臺播放。直到1976年打倒“四人幫”后,1977年國慶前,《歌唱祖國》才改回原來的歌詞,還其真正的歌曲原貌。
歷史驗證
真金永遠放光芒
1980年3月,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王莘102首歌曲的專輯(第一首《歌唱祖國》按1951年《人民日報》發(fā)表的原作出版)。
1980年5月19日起,每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jié)目以及清晨開播和夜間結束都以《歌唱祖國》為開始曲、結束曲。
1989年10月1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的總部做出重要決定:以“金唱片”為最高獎的形式在全世界獎勵對人類有卓越貢獻和成就的作曲家、藝術家!陡璩鎳窐s獲首屆“金唱片”最高獎。
1990年5月1日起,每天清晨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以《歌唱祖國》為出旗曲。
2004年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船發(fā)射成功,英雄的宇航員楊利偉同志將《歌唱祖國》帶上衛(wèi)星,這歌聲響徹了太空。
55年來,《歌唱祖國》已經成為我國所有重大國務活動、各種會務活動、外事活動、檢閱活動的禮儀曲、開場曲、尾聲結束曲。江澤民主席年輕時在莫斯科留學,一想起祖國就情不自禁地唱起《歌唱祖國》,有時還彈鋼琴演奏《歌唱祖國》。胡錦濤主席在一些重大場合都帶領大家高唱《歌唱祖國》。
如今,王莘教授已是88歲高齡。前些年,每當我和他談起《歌唱祖國》時,王教授總是興奮地對我講:“回顧我多年來歌曲創(chuàng)作并無奧妙,時代的步伐是節(jié)奏,祖國的脈搏是音符,人民的心聲是旋律,這就是我的歌。”
前不久,重病的王莘教授在病床上還竭盡全力比畫著問我:“邊遠山區(qū)的孩子們怎么樣了?希望工程助學款要趕在開學前發(fā)給孩子們……”面對重病中的老人,我不禁熱淚盈眶。
數十年來,王莘教授把他的愛心與真誠,都無私地奉獻給了他摯愛的祖國和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為人民做了無數的好事,直到重病在身仍不忘那些需要捐助的孩子們。
令王莘欣慰的是,55年來,《歌唱祖國》這首歌已成為站起來的中國人民和海外赤子豪邁的象征。它唱出了中華各族兒女真正的精神氣質、必勝的信念和對祖國、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它激勵著億萬各族人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