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揚琴演奏技法一般是指地方民間音樂、曲藝及戲曲音樂伴奏中的揚琴演奏技法。傳統(tǒng)揚琴演奏大都離不開“加花”、“襯音”、“坐音”、“輪竹”、“齊竹”、“顫竹”、“撥奏”、“頓音”等技法。任何一種樂器發(fā)展成熟的重要標志是流派的形成。揚琴在傳人我國后很快在各地流傳并被各地民間音樂所接受和吸收,逐漸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流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廣東音樂揚琴”,“江南絲竹揚琴”,“四川揚琴”和“東北揚琴”。
1.對旋律的潤飾加花是傳統(tǒng)揚琴演奏技法的精華和特征。
“加花”是我國民間音樂特別是民族樂器演奏中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手法,也是最富特色的技法,而就揚琴本身的演奏技法而言,“加花”的運用較其它樂器更為頻繁!凹踊ā边\用不同的演奏技法,在不改變原音樂作品風格的基礎(chǔ)上,通過即興發(fā)揮語言更加豐富,更具表現(xiàn)力。當然,演奏者須具備嫻熟的演奏技藝和對民間音樂的深刻理解才能做到這一點,才能使演奏升華為再創(chuàng)作乃至賦予作品新的生命。演奏者由于對樂曲的理解和對樂器性能掌握的熟練程度不同而運用了不同的加花手段和技法,這使“加花”表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但“花”不可以亂“加”。“加花”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須在保持原作風格的同時,通過“加花”手法的運用使作品旋律韻味更加濃郁,表現(xiàn)力更為豐富。大量的傳統(tǒng)揚琴作品就是通過在演奏中運用“加花”這個特殊技巧進行而創(chuàng)造再得以豐富、提高并廣為流傳的。
“加花”與揚琴各種演奏技巧的運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有些技法,如“襯音”、“坐音”、“輪竹”、顫竹”的運用,在音樂上就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潤飾加花。即興“加花”通過運用各種演奏技法使較為簡單的曲調(diào)、音型復(fù)雜化,從而使旋律的進行更加流暢……,韻味更加濃郁,樂器的性能發(fā)揮得更加充分。因此,“加花”是傳統(tǒng)揚琴演奏技法的精華和突出特征。
2.廣東揚琴
在不同揚琴流派演奏中對技法的不同運用,最能體現(xiàn)出其技法特色。廣東揚琴常用的技法包括“襯音”、“頓音”、“顫竹”和“坐音”。
“襯音”在傳統(tǒng)揚琴演奏中得到普遍采用,適當?shù)丶尤胍r音既可豐富音色和音量的變化,又可使曲調(diào)豐滿流暢,使抒情的旋律更具歌唱性,使歡快的旋律更顯熱烈。在廣東音樂的演奏中襯音多落在第二個音上,這是廣東揚琴與其它揚琴流派的重要區(qū)別。假如把襯音落在第三個音上,雖無不可,但會使人感覺韻味不足。而如果把襯音落在第一個音上演奏,行家們必然會認為這不是廣東音樂的揚琴手法。在樂句或樂段及全曲的尾音上加入襯音是廣東音樂揚琴演奏的又一特色。這樣做增加了旋律承上啟下的連貫性,可為下面的樂句或樂段的速度和情緒變化作出揭示,尤其是在全曲的尾音上加上低音襯音可使音樂更加意味深長。
“頓音”是廣東揚琴另一別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即用右手擊弦,左手立即把余音按住,發(fā)出短促而富有彈性的聲音)。它在廣東音樂,如《雨打芭蕉》中的妙用使樂曲富有抑揚頓挫之感,使音樂表達十分形象和生動。
“顫竹”可以說是中國揚琴演奏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技法之一,它廣泛運用于各傳統(tǒng)流派(即用大指下壓琴竹竹柄,中指和無名指向上頂住竹柄,致使竹頭在琴弦上上下顫動)!邦澲瘛笔菑V東音樂揚琴演奏不可缺少的技法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廣東揚琴演奏中“顫竹”和“襯音”一樣,也極少放在第一個音上!邦澲瘛背3J浅霈F(xiàn)在后半拍、十六分音符的第四個音、休止符后及符點音符之后的位置!邦澲瘛狈帧皢晤潯焙汀半p顫”兩種。在較慢速度演奏中一般用“雙顫”,而在較快速度中用“單顫”。“顫竹”的使用可使音樂更加富有韻味。
“坐音”一般是用左竹持續(xù)演奏固定高音(骨干音),右手在中、低音區(qū)演奏主旋律以增加一些和聲效果。如《倒垂簾》的后段就是運用了極富華彩性的坐音技法,把旋律潤飾得更加明快流暢,這也是廣東揚琴獨創(chuàng)的演奏技法。
3.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揚琴也有其獨特的演奏技法,江南絲竹樂旋律流暢、秀麗,節(jié)奏平穩(wěn),句法悠長,為揚琴演奏的潤飾加花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江南絲竹中的揚琴演奏經(jīng)常使用“經(jīng)過音”、“插入音”、“輔助音”和“裝飾音”等加花手法,主要技法為“八度雙音”和“輪竹”“八度雙音”和丫輪竹”。“八度雙音”在江南絲竹曲目,如名曲《彈詞三六》中的運用使音樂節(jié)奏更加明快,韻味更加濃郁。江南絲竹揚琴被前輩樂師稱為是“一捧煙”、“暗揚琴”,這是對江南絲竹揚琴演奏特色極為生動和形象的描繪。江南絲竹揚琴余音裊裊,音色豐滿,與其它絲竹樂器十分融合。它所特有的潤飾加花和音樂變化在江南絲竹樂的演奏中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4.四川揚琴
四川揚琴風格素以鏗鏘、濃烈著稱。傳統(tǒng)四川揚琴琴弦較粗,琴竹短而硬,因而發(fā)音鏗鏘、明亮。它最有特色的演奏技法是“浪竹”。即:用左手擊弦同時將琴竹和竹柄之間的部分靠著揚琴鋼弦下方的第一個音,作為支撐點,讓竹頭在弦上跳動并延續(xù)下去,使之發(fā)出一長串密集的音(但“浪竹”使用起來很受限制,一般只在第4、5、6碼的音位上才能奏出較好的效果)。如四川揚琴名曲《鬧臺》快板中的演奏,左手用持續(xù)的“浪竹”,右手配以歡快的旋律,從而增添熱鬧歡快的氣氛。這種技法是四川揚琴的獨創(chuàng),其色彩鮮明,很有表現(xiàn)力。
5.東北揚琴
東北揚琴以其“吟”、“揉”、“滑”、“顫”技法的大量運用而獨具一格,以“滑顫”最具特色!盎潯笔窃凇邦澲瘛被A(chǔ)上演化發(fā)展而成,也是世界揚琴大家族演奏技法中獨一無二的。其“揉弦”是根據(jù)音樂情緒的需要做快或慢不同幅度的巧妙處理。其“顫竹”在運用時也有四種不同的處理,即:有頭有尾、掐頭去尾、有頭無尾、無頭有尾,可謂變化無窮!短K武牧羊》樂曲中即巧妙地運用“吟”、“揉”、“滑”、“顫”等技法,細致地刻劃了人物內(nèi)心豐富的情感變化,使音樂委婉動聽,耐人尋味。
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是今后揚琴藝術(shù)發(fā)展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正是通過各揚琴流派藝術(shù)家們的不懈努力而積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揚琴演奏技法和許多優(yōu)秀的揚琴傳統(tǒng)名曲,為中國揚琴自成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