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有過專業(yè)訓練,也沒有一本資格證書,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卻是多家酒店和藝術培訓中心的特約琴師,更為重要的是:已有兩百多人上門向他拜師學藝,中山市寫畫泰斗——81歲高齡的退休老畫家吳云縱也向他學習古箏彈奏。他教的學生在中山市首屆和第二屆大、中、小學校獨唱獨奏比賽中獲一等獎。是什么造就了這位民間藝人的今天,他的身后到底有什么傳奇經(jīng)歷?
震驚于舊聞:40歲的民間畫人要學古箏
高耀晃,1949年10月出生于廣東中山市火炬開發(fā)區(qū)五星白廟村一個普通的家庭。由于其父親不能下地,家里七口人的擔子就落在了母親身上。課余歸來,姐妹們都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高耀晃卻執(zhí)迷寫畫,這在當時來講“是有些不務正業(yè)的事”。由于家庭的條件限制,母親甚至笑話他:“等你畫出名堂來,地球上都站不下人了!倍咭稳匀弧皥(zhí)迷不悟”。后來,高耀晃讓一鄰居做“模特”,畫出來左鄰右舍都嘖嘖稱贊說特別像,這就更增高耀晃的信心。
高耀晃12歲那年,他又愛上笛、蕭、二胡,但他寫畫也有了特別大的長進。為了學以致用,也為了分擔一份家庭的負擔,他走上張家邊街頭,一筆一畫幫人寫完一幅相后得到了“2元”的報酬,要知這在當時相當于其母親出十天工啊。從此,村里人都對高耀晃刮目相看,而他也就一發(fā)不可收,開始以畫為生,并在1979年到工商局辦領了“寫畫牌照”,而成為中山執(zhí)照經(jīng)營第一個民間畫匠。
1989年春的一天,高耀晃為一幅畫像“裝璜”,無意之中發(fā)現(xiàn)墊玻璃的舊報紙上有一篇文章叫《搶救古箏,弘揚民樂》。報紙是1987年的《南方日報》。文章說,中國民族樂器之王的古箏從學習、演奏到生產(chǎn)制作都后續(xù)乏人,民族文化藝術和民族樂器有丟失和斷根的危險。高耀晃震驚了。強烈的民族責任心讓他的久久不能平靜。高耀晃想,自己寫畫雖然馬馬虎虎,卻也能夠無師自通,想必古箏也難不到我。此時,高耀晃已年快四十,而他卻下定決心要學古箏。
世上無難事:民間畫人古箏彈奏受推崇
下了決心要學古箏的高耀晃,買回古箏后一邊以寫畫為生,一邊忙里偷閑自學古箏彈奏。他常常在學習累了的時候,把那張舊報紙拿出來讀。每讀一遍就多一次感動。而此時,他又想到了培養(yǎng)女兒,能夠鍛煉讓女兒成才,而又能弘揚民樂,這一箭雙雕之事何樂不為。于是,高耀晃又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傳授給女兒。
高耀晃在學習和教女兒的同時,還寫信到報社,委托查詢文中提到的星海音樂學院。在報社熱心人士的幫助下,高耀晃就真的和星海音樂學院聯(lián)系上了。
一個月后,高耀晃送女兒前往廣州星海音樂學院。高耀晃想讓學院的老師看看女兒學得如何,也順便檢驗一下自己。饒寧新老師接待了他們。饒老師在聽過高耀晃的女兒高春霞的彈奏后,為其節(jié)奏感打85分,鼓勵其好好練,但也指出其潮洲味太濃。高耀晃對“85分”樂滋滋的,因為這不僅是對女兒高春霞的肯定,同時也是對他自己的肯定。
回去后,高耀晃買回中國七大流派的古箏樂曲教材、書籍、CD、錄音帶,一邊寫畫,一邊潛心研究。“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個信念支撐著高耀晃。高耀晃記著饒寧新老師的鼓勵,一閑下來,不是翻看古箏書籍,就是聽古箏樂曲。在這不斷地翻、不斷地聽、不斷地摸索中,高耀晃取各流派之特色與精華,再把曲子重寫重譜,整理融合。癡情終于換來收獲,由于其彈奏的熟稔和成熟,高耀晃慢慢浮向“世面”。
1992年8月16日,中山市長江怡景假日酒店經(jīng)理黃潔驅(qū)通過中山市教委教研室主任陳遠找到高耀晃,邀請他參加該酒店的“追月之夜”的古箏表演。表演后,陳遠說:不要把藝術商業(yè)化,不要把藝術當成商品。于是后來,高耀晃前后應邀演出100多場,他都是不索要報酬的,給多給少全由主人“高興”。 也為此,中山時代廣告公司總經(jīng)理閆福耀題字贈送:德藝雙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