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朱長文(1038~1098)的《琴史》,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琴史專著,它成書于1084年,朱長文字伯原,號樂圃,江蘇蘇州人。中國有關音樂歷史的記載出現很早,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呂氏春秋》有《古樂篇》等,專門敘述音樂的起源等問題。至西漢,《史記》的“樂書”開創(chuàng)了史書記載禮樂的體例。其后的歷代正史中,均有音樂志或禮樂志的記載。琴學理論也作為宮廷雅樂的一部分被記錄下來。但是,直到《琴史》出現之前,這些內容只是作為歷史典籍的組成部分而存在!肚偈贰肥菤v史上第一部獨立的古琴專門著作,它標志著中國琴學及其理論在北宋時期己經獨立發(fā)展起來。
《琴史》全書共六卷。前五卷按時代順序收入先秦到宋代共156位琴人的事跡,和對歷代琴家的述評。其卷一按照歷史時間的順序先后敘述了堯、舜、禹、湯等9位歷代帝王及周公、孔子等26位賢人與琴相關的事跡。卷二部分收錄了師曠、師襄、伯牙、鐘子期、鄒忌、雍門周等宮廷樂師或民間琴人,以及衛(wèi)女、百里奚妻等婦女的琴藝傳聞,這在封建時代十分難得。卷三記錄了漢、魏、晉時期的琴人琴事。如漢高祖、淮南王劉安、司馬相如、劉向、桓譚、蔡邕等人。卷四是內容比較豐富的一部分,所收琴家較多,如陶淵明、王僧虔、董庭蘭、薛易簡等,反映了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七弦琴藝術的發(fā)展。其中對民間琴家的收錄超過宮廷琴家,這既是當時存在的客觀歷史事實,也是朱長文的琴史觀和歷史觀的反映。卷五為宋代琴人,有宋太宗、崔遵度、朱文濟等10人。
《琴史》第六卷為琴學的專題論述,有《瑩律》、《釋弦》、《明度》、《擬象》、《論音》、《審調》、《聲歌》、《廣制》、《盡美》、《志言》、《敘史》11個專題,集中體現出朱長文的史學觀和音樂美學思想,即整體上反映出作者尊儒的思想與傳統的琴樂觀。如“音之生,本于人情而矣。夫遇世之治,則安以樂;逢政之苛,則怨以怒;悼時之危則哀以思。”他認為彈琴不僅為己,也能為人,琴樂可以調氣養(yǎng)神,如“古之君子 ,不徹琴瑟者,非主于為己,而亦可以為人也雅琴之音,以導養(yǎng)神氣,調和情志,擄發(fā)幽憤,感動善心,而人之聽之者亦恢然也豈如他樂,以蹈心堙耳,佐歡悅所,以為上哉。”關于琴樂與政通的觀點,如“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聲音而已,達則于以觀政焉,窮則于以奪命焉。”
《琴史》作者把宋以前的古琴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由此勾勒出古琴歷史的基本面貌。其編撰體例和史料的選取,都反映了作者的古琴歷史觀及其美學追求,對后世有著很大的影響。(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