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背景
c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 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戲劇性的優(yōu)美旋律而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無論在內(nèi)容、旋律和結構等諸多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等德國音樂家共有的特質。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難,因此被演奏的機會也非常之多,更是許多鋼琴初學者愛不釋手的曲目。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第一首由他本人親自寫上標題的作品。關于"悲愴"這個詞匯,與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愴深刻的悲劇性生活還有相當?shù)囊欢尉嚯x,因為這畢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可以說是完美的音樂典范——它是日記式的生活狀態(tài)的反映,而貝多芬在他的音樂聲中告訴我們,他已超越了現(xiàn)實,擺脫了塵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勝利者。 有人曾將這首奏鳴曲與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比較,指出在這兩部作品中,存在著共同的“青春的哀傷感”。 可能人們是從這個標題出發(fā),將它和當時德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情緒相對應而作出這種結論的。確實,在歌德的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在莫扎特的g小調第40交響曲中,都彌漫著類似的情緒。但貝多芬畢竟有其獨特的個性,實際上,他的作品中彌漫著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時也彌漫著一種對無限、對理想的渴望。他已經(jīng)超越了自己的肉體上和生活中的種種痛苦、恐懼、忍讓、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華。正如E·T·A·霍夫曼所說:“人的心在塵世之物中感悟超塵世之物!
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覺到了悲愴,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將這些寫進了這部奏鳴曲,用音樂把我們帶出生命的軀殼,導向那無垠的精神疆域,向我們的靈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的王國是在天空! “我是替人類釀制醇醪的酒神。是我給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熱狂 “我們這些精神上無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為了痛苦和歡樂而生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yōu)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能得到歡樂! 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純美麗的花朵,獻給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類的英雄,人類的普羅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