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
板胡屬于中國民樂中的弓弦樂器,琴筒由木料或椰子殼制成,它的發(fā)音清脆而響亮,適用于表現熱情奔放的曲子。除了獨奏外,它也是北方的戲曲(如河北梆子、評劇、豫劇等)的主要伴奏樂器。
板胡在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品種繁多,音色明亮,高亢。是我國多種梆子腔戲曲,北方戲曲和曲藝的主要伴奏樂器。
板胡形制大部分與二胡相同,主要區(qū)別在琴筒和千斤 。琴筒又叫瓢,圓筒形,用椰子殼制作,也有用木質、銅質或竹筒的。琴筒前口蒙桐木板是板胡發(fā)音的關鍵。板胡的音色特別清澈響亮,富有鄉(xiāng)土氣息,在樂隊中它常是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在弦樂中擔任高音聲部。弓桿比二胡弓子長而粗,弓毛多而堅硬。千斤又稱腰馬,用牛角或紅木制作,與二胡千斤所用材料不同。琴弦為絲弦或鋼絲弦。
板胡傳統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兩種,定弦的高度也不一樣,多據伴奏的戲曲或演唱者的嗓音而定。
在民族樂隊中,板胡常按五度關系定弦,內弦定為d2 、外弦定為a2 ,比二胡高一個八度,音域從d2 ~g4 ,有兩個半八度。
三弦板胡有高、中音兩種,都為五度定弦,高音定為g 、d1 、a1 ,中音為d 、a、e1 ,為豫劇或山東萊蕪梆子等伴奏時,也可按四、五度或五、四度定弦。
三弦板胡使音域擴大了五度音程,在保持板胡原有的音色基礎上,發(fā)展了新的演奏技巧,增強了表現力,不論演奏民族風格濃厚的樂曲或歌劇選曲,還是外國民間樂曲或為它創(chuàng)作的新曲。都能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
定弦:d2——a2;音域:d1——d3(采用低八度記譜,實際音比譜高八度。)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