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李斯特所作十三首交響詩的第二首,原是為歌德的戲劇《托爾夸托·塔索》寫的序曲,作于1849年。同年將序曲修訂,成為交響詩,以后又屢經(jīng)修改,直至1854年定稿。
李斯特的交響詩《塔索》的副題是“哀愁與勝利”,他道出了交響詩的中心思想,即通過“哀愁”(塔索生前的悲慘生活)和“勝利”(塔索死后得到的榮譽)的對照,歌頌創(chuàng)造力量的偉大和正義事業(yè)的永垂不朽。全曲的主要部分寫“哀愁”,在尾聲中畫龍點睛地謳歌“勝利”。
李斯特在為交響詩《塔索》寫的序言中說:“1849年,全德國熱烈的慶祝歌德誕生一百周年。當我們在魏瑪,當?shù)氐募o念活動中安排好八月二十八日晚上演出他的戲劇《塔索》”。
這部作品的結構分為三部分,是以變奏原則為主,綜合奏鳴曲式原則的混合曲式。第一部分(作為奏鳴曲式的呈示部)從威尼斯船工的歌聲回憶起詩人的一生;第二部分(作為奏鳴曲式的中部和再現(xiàn)部)刻畫詩人在菲拉拉宮廷中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宮廷舞會場面、戀愛生活、遭受迫害等;第三部分(尾聲)集中抒寫詩人創(chuàng)造事業(yè)的最后勝利。
作為奏鳴曲式呈示部的主部,運用了葬禮進行曲的體裁,是一首哀歌,采用威尼斯貢杜拉船工唱的塔索的《解放了的耶路撒冷》的歌調(diào),激起人們對詩人生活的種種回憶。副部運用夜曲體裁,是船歌的繼續(xù)發(fā)展。結束部是一首莊嚴的進行曲,表現(xiàn)人們對詩人的歌頌,預示最后的勝利。全曲的中部是一個插部,貢杜拉船歌中樂句結尾的音調(diào)蛻化為典雅的小步舞曲,描寫塔索在菲拉拉的宮廷生活。再現(xiàn)部的主部,仍為葬禮進行曲的體裁,與呈示部不同的是,中部小步舞曲的節(jié)奏和織體貫穿其中,并延續(xù)到副部的再現(xiàn),接著出現(xiàn)了引子中騷動不安的因素,標志愛情生活的破滅。這一段充滿暴風雨氣息的音樂,刻畫了詩人橫遭迫害以及內(nèi)心的激憤。至此描寫“哀愁”的部分結束。尾聲是謳歌“勝利”的部分,雖然不長,但意義重大,也是全曲的高潮,歌頌塔索在死后“以足使迫害他的人無地自容的力量放射出萬丈光芒”,全曲以宏偉、壯麗的全奏結束。
1 基本介紹 1.1 中國薩克斯 中國薩克斯愛好者目前正在急劇增加,中國薩克斯在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