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蘇武》,二胡協(xié)奏曲,彭修文作曲,取材于《蘇武牧羊》和《蘇武思君》,表現(xiàn)了蘇武堅貞勇敢的形象及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操。公元100年,蘇武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扣,堅貞不屈,被放逐到冰天雪地的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十九年后回國。彭修文根據(jù)這一感人的歷史故事,以漢族民歌《蘇武牧羊》和琴歌《蘇武思君》為音樂素材寫成此曲。
全曲包括三個樂章:
1.風雪孤忠
樂隊的主題源于琴歌,深沉悲壯;二胡的主題則取自民歌,激憤堅定。兩個主題的交替發(fā)展,刻劃了蘇武在風雪中昂然挺立的形象,但最后漸慢漸弱的旋律卻有些迷茫。
2.思漢懷鄉(xiāng)
在樂隊造成的空曠凄涼的背景上,二胡奏出琴歌主題,遲緩凝重,流露出蘇武欲歸而不得的痛苦。清澈的笛聲,表達了蘇武對祖國的思念;樂隊奏出的民歌主題,表達了蘇武對回到祖國的必勝信念。最后,在揚琴與低音大鑼的伴奏下,二胡在高八度音區(qū)上再現(xiàn)了琴歌主題,顯得清冷凄楚。
3.執(zhí)節(jié)榮歸
嗩吶高奏,雄壯輝煌。二胡的旋律時而歡快跳躍,時而平靜舒展,尤其是華彩樂段以高難度技巧奏出的各個主題及其變奏的片斷,刻劃了蘇武回國時無限感慨的心情。最后,完整的民歌主題由新笛領奏發(fā)展到樂隊全奏,奏出了一曲高風亮節(jié)、萬古流傳的頌歌。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