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Op.34)是由英國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頓(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于1946年為英國政府拍攝的教育影片《管弦樂隊的樂器》而寫的管弦樂曲,又名《珀塞爾主題變奏與賦格》。樂曲的主題選自英國作曲家亨利·珀塞爾(Henry Purcell, 1659-1695)為戲劇《摩爾人的復(fù)仇》所作的配樂中一段活潑輕快的舞曲,并以此主題作了一系列變奏,向年輕聽眾一件一件地介紹了管弦樂隊中的各種樂器。
樂曲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珀塞爾主題;第二部分是珀塞爾主題的變奏;第三部分為賦格曲。
第一部分 - 珀塞爾主題部分,是樂曲的呈示部。它先是通過整個管弦樂隊的合奏展示出珀塞爾的音樂主題。這個主題莊重宏偉,具有十分雄壯的氣勢,這個主題奏完后,按照木管樂器組、銅管樂器組、弦樂器組、打擊樂器組、最后再次整個管弦樂隊全部樂器,這樣的順序,先后五次變化重復(fù)進行演奏。
第二部分 - 珀塞爾主題變奏部分,是浦塞爾主題的展開部,由13個變奏組成,依次由長笛、短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豎琴、法國號、小號、長號、打擊樂器演奏。其音樂性格各有特點,都能生動地表現(xiàn)各自的音樂情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者為打擊樂器寫了一段富于想象力的華彩樂段,由三個定音鼓提供旋律基礎(chǔ),其他各打擊樂器則按解說詞中的次序,以各自的變化形式加入這一舞曲的行列。
第三部分 - 賦格曲部分。在作為全曲結(jié)束的音樂中,布里頓魔術(shù)般地將前面介紹過的各種樂器構(gòu)筑成一首絢麗多彩的賦格曲。首先是長笛重復(fù)主題,然后按照第二部分樂器的順序依次演奏。隨著各種樂器的加入,氣氛愈發(fā)地歡騰、熱烈。最后,全曲以銅管樂器雄壯輝煌地重現(xiàn)放寬了節(jié)奏的變奏主題——珀塞爾主題。同時,木管樂器和弦樂器在較高的音區(qū)繼續(xù)演奏歡快的賦格曲。二者交相輝映,形成宏偉壯麗的高潮,樂曲即在這一輝煌的氣氛中結(jié)束。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