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2011年4月6日下午3點
地 點:中國音樂學院413教室
主持人:高佳佳教授
主 辦:中國音樂學院科研處、音研所
2011年4月6日下午三點,中國音樂學院教學樓413教室舉行了權吉浩教授的《“揉音為根、吟詠為本”——我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實踐》學術講座。活動由科研處長高佳佳教授主持。
講座分為四個部分:1、學習經歷,2、觀念的轉變,3、多元風格,4、“跨界”思維,最后播放了權吉浩教授近期完成的兩部管弦樂作品。
何為音樂創(chuàng)作?何為東方化?西方音樂和東方音樂的本質區(qū)別究竟在哪兒?權吉浩教授以三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獨特的審美觀,論述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
權吉浩教授認為:“民歌、戲曲等民族音樂中的旋律、節(jié)奏、和聲,在用于描寫民俗、風俗等題材來展現東方氣息和韻味中固然很重要,但它并非本源。東西方音樂的本質上的區(qū)別在于“揉弦、吟詠”,即便是統(tǒng)一音樂文化圈中像漢民族和朝鮮族音樂中的揉弦風格也相差巨大,特別是對于朝鮮族古老音樂來說,揉音是它的“靈魂”,是有別于其他民族音樂的根本所在” 。
關于多元風格,權吉浩教授坦言,“作為作曲家,不可能滿足于現狀,而且個性和多元風格也并不一定相互矛盾,即使音樂元素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我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獨特表現方式,一如既往的始終堅守我的藝術風格。表達民族個性的“根”主要在于語言,從而造就了不同的揉音,是語言發(fā)揮了最本質的作用,揉音是它的延伸……京劇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顯然擁有屬于自己的吟誦風格和內在語氣起伏,它們構建出京劇的個性,而對它們的挖掘與表現也隨之促成了人的個性”。
談起“跨界”思維及新作《紋II—風格對話》時,權吉浩教授指出:“兩個民族決然不同的兩大戲種—漢民族的京劇和朝鮮族“盤索里”之間的“跨界”互動、融合和對話,這兩種源于不同文化浸染的曲種,雖風格各異,卻彼此暗含著自然融合及對話的可能。如:兩種迥異的揉音和滑音、兩種不同抑揚頓挫的韻白和念腔、奇妙的鑼鼓經與華麗的“長短”,以及那令我難以忘懷的過門音調和‘人聲喊唱’……兩類風格、兩種神韻、兩個畫面、兩樣韻律的呈現、對話、交融,成為‘跨界’作品創(chuàng)作的主要內涵”。
權吉浩教授提出的“揉音為根、吟詠為本”的創(chuàng)作理念以及“單音化、線行化、色彩化、東方化”的主導思想,一直貫穿在其大量作品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
權吉浩教授直言:“創(chuàng)作風格的定位,需要漫長的時間,而在不斷矯正自己創(chuàng)作路徑和表達方式的過程中,會逐漸擁有自己獨特的音樂語匯和有別于他人的表現方式。如果在中國現代音樂界,以風格的獨特性而占有一席之地的話,那就實現了我的目標,為此倍感欣慰”。
權吉浩教授現已完成了《長短組合》I、II、III系列作品;《紋》I、II、III系列作品及“印象”系列作品等等。并坦言:“以實踐延續(xù)我的創(chuàng)作理念——這是我的寫作目標和方向,如果有機會,也有意舉行民族管弦樂作品音樂會、交響樂作品音樂會、合唱作品音樂會以及各種室內樂作品音樂會等專場音樂會”。
我們祝愿權吉浩教授一如既往的以其獨特的風格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新作品。(科研處徐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