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青年歌唱家沈洋將在上海大劇院舉辦獨唱音樂會,通過重現1919年至1942年間中國音樂家創(chuàng)作的經典曲目,以紀念中辛亥革命100周年,屆時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楊立青教授將擔任音樂會的鋼琴伴奏。沈洋是當今美聲樂壇炙手可熱的低男中音歌唱家,自2007年在全球最高級別聲樂比賽之一的英國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賽中獲得金獎之后,近年來他在紐約林肯中心、卡內基音樂廳、大都會歌劇院等世界頂尖劇院都有登臺獻唱,獲得了無數業(yè)內外人士的好評與喜愛。這次,沈洋來到上海大劇院,回歸中國音樂家的近代佳作,用其渾厚而賦有魔力的嗓音將中國人自己的美聲作品帶給觀眾。
首次完整呈現中國近代音樂家的作品
這次沈洋獨唱音樂會將目光瞄準了1919年至1942年期間中國音樂家創(chuàng)作的歌曲,像蕭友梅在1922年創(chuàng)作的《問》、廖尚果(青主)在1920年創(chuàng)作的《大江東去》,這些作品在當時都是引起轟動的佳作,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漸漸被人淡忘。著名音樂學者、上海音樂學院前院長楊立青教授介紹,由于當時中國局勢動蕩,雖然這些作品都廣受歡迎,但是也只能在小范圍中進行演出,在環(huán)境的制約下未能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此次音樂會沈洋能把這些歌曲集中呈現,在中國音樂史上可謂創(chuàng)舉。
通過這次音樂會上沈洋希望可以打破中國近代優(yōu)秀歌曲乏人問津的尷尬局面,重現蕭友梅、趙元任、賀綠汀、冼星海等一批近代音樂家的風采,較為完整地呈現中國近代音樂家的作品。沈洋介紹說:“這些中國近代優(yōu)秀的音樂家,他們創(chuàng)作的歌曲完全可以代表當時世界樂壇的最高水準,完全可以與當時最優(yōu)秀的西方音樂作品比肩!边@些音樂家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許多人都曾留學歐美,將當時先進的西方音樂理論帶入中國。例如蕭友梅在1912年赴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在留德期間創(chuàng)作了我國第一部弦樂四重奏《D大調弦樂四重奏》;趙元任1910年赴美國學習,先后就讀于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回國后將歐洲近代多聲音樂創(chuàng)作的技法與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結合,收集改編了許多民間歌曲;廖尚果(青主)在1912年進入德國柏林大學學習,他的歌曲創(chuàng)作深受舒伯特和沃爾夫的影響,在照顧字音的自然平仄的同時,依照朗誦的原則考慮旋律的進行。這些中國近代音樂家的作品如此集中地在音樂會上被演唱尚屬首次,這些作品集中在一起,幾乎是一部完整的中國近代音樂史。
歌曲背后的故事,契合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本次獨唱音樂會由于囊括了多位中國近代音樂家的作品。這些歌曲雖然是由不同的音樂家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風格迥異,或激昂或深情,但都處于1919年至1942年間的時代大背景之中,有著同樣的主題。當時的中國經歷了“五四”運動、東三省的淪陷、軍閥的混戰(zhàn)、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緊逼。一系列事件讓每個有識之士都在為中國的未來擔憂和奮斗,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作品無一例外都飽含著音樂家的愛國情懷和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每部作品的背后都有一個令人回味的故事。劉雪庵在1936年創(chuàng)作的《長城遙》本是為華藝影片公司拍攝的電影《關山萬里》所作的插曲,結果“八・一三”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影片未能拍成,歌曲卻傳播到了前線,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19歲時在新加坡,用《長城謠》激昂演唱,感動了廣大僑胞,他們踴躍捐款、捐物,有的憤然回國參加抗戰(zhàn)。《白云故鄉(xiāng)》是一代歌詞作家韋瀚章在香港淺水灣隔海望鄉(xiāng)時的觸景生情之作,交予林聲翕譜曲后迅速流傳,曾被“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錄制出版。
上海大劇院院長張哲表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可以有很多種方式,這次沈洋獨唱音樂會是通過充滿愛國情懷的歌曲,既能讓觀眾們有機會聆聽中國近代優(yōu)秀的美聲作品,也希望觀眾們可以了解這些歌曲背后許多感人的故事!被仡櫄v史,雖然1919年至1942年間,中國經受著戰(zhàn)火的洗禮,面臨著動蕩的局勢,但在蕭友梅、賀綠汀、冼星海等一批音樂家的努力下,中國音樂未曾落后半步。
音樂會展現上海音樂學院的傳承
沈洋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本次音樂會的鋼琴伴奏楊立青教授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前任院長,音樂會所挑選的曲目也都與音樂學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問》的作曲者蕭友梅先生是上海音樂學院前身國立音樂院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大江東去》的作曲者廖尚果(青主)應蕭友梅之邀擔任過國立音樂院(那時已改名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老師,《西風的話》等曲目的作者黃自曾任國立音樂?茖W校的作曲理論教授兼教務主任,其他作曲者如陳田鶴、劉雪庵、冼星海等人都曾在音樂學院中求學。這場音樂會可謂是上海音樂學院歷史與傳承的結合,當記者問起是否有意識地在音樂會中展現上海音樂學院的傳承時,楊立青教授表示,“無可否認當時音樂學院十分稀少,因此近代許多優(yōu)秀音樂家都出自國立音樂院。但我們更為看重的是這些音樂家通過在西方高等學府的求學將西方的音樂理念帶入中國,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模式相結合,看重他們代表了中國近代音樂史中最輝煌的篇章!
曲目:
蕭友梅:問(1922)
趙元任:聽雨(1927)
青主:大江東去(1920)
黃自:
西風的話(1934)
點絳唇・賦登樓(1934)
天倫歌(1937)
陳田鶴:山中(1934)
江定仙:歲月悠悠(1936)
劉雪庵:長城謠(1936)
賀綠。杭瘟杲(1938)
中場休息
林聲翕:白云故鄉(xiāng)(1938)
陸華柏:故鄉(xiāng)(1937)
應尚能:吊吳淞(1932)
張寒暉:松花江上(1936)
冼星海:黃河頌(1939)
(曲目以當日演出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