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斌曾是中央音樂學院提琴制作研究室的四成員之一(申飛、張準、鄭荃、焦海斌),曾在當時國內(nèi)幾位著名提琴制作大師的門下拜師學藝;他曾多年旅居英國倫敦,在國外專門從事提琴修復事業(yè),掌握了大量高端的、第一手的小提琴技術(shù)資料;他那雙神奇的雙手曾使無數(shù)受傷的小提琴重獲新生,他是神奇的“魔法師”,他用自己的畢生,守護著一把把精美的提琴,他就是提琴的守護者,我國目前一位重量級的提琴制作、修復大師。
從拉琴到做琴,人生的重大轉(zhuǎn)折
出生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焦海斌是地地道道的“60后”。1972年,他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隨李玨老師學習小提琴,這一學就是七年。在這七年的時間里,焦海斌受音樂學院另一位老師王可忠的影響,漸漸的對做琴發(fā)生了興趣。對此焦海斌說道:“他(王可忠老師)經(jīng)常跟我講做琴怎樣好,教我怎樣調(diào)琴,他說琴動哪里后聲音會有多么大的變化,后來我沒事的時候就到他身邊‘玩兒’琴,慢慢地迷上了做琴!蔽母锖,中央音樂學院成立了第一屆提琴制作班,焦海斌“果斷行事”,毫不猶豫地從演奏專業(yè)轉(zhuǎn)到了提琴制作專業(yè)。從臺前轉(zhuǎn)到幕后,從充滿榮耀感的小提琴演奏專業(yè)轉(zhuǎn)到了前途未卜的新興領(lǐng)域,他憑的是那一份單純的愛心。為此焦海斌感慨道:“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誤解:認為拉琴拉不好的學生才會去學做琴,我當時剛轉(zhuǎn)過來時也確有這方面的壓力,但后來發(fā)現(xiàn),做琴同樣是一門魅力無窮的藝術(shù),而且覺得這門藝術(shù)與我特別投緣。當時我想,學拉琴的人太多了,我若在這方面堅持下去不過是其中的普通一員,而做琴對我來說,也許會搞出大名堂的!毕氲酱,焦海斌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這條道路。盡管這個行業(yè)在當時的國內(nèi)還默默無聞。
正如焦海斌所說,在提琴制作的道路上他真的走出了“名堂”。從1981年到1994年,他在中央音樂學院提琴制作研究室工作其間,師從我國老一輩提琴制作大師戴洪祥先生學習提琴制作。這段時期,他制作了多把供老師和學生使用的提琴,得到學院弦樂教授和學生們的高度評價(包括林耀基、王振山教授以及現(xiàn)今的著名演奏家呂思清、薛偉、柴亮、陳允等)。他還在確保正常教學用琴的同時,為參加國內(nèi)、國際提琴比賽的選手們提供和調(diào)試比賽用琴。1989年,焦海斌與提琴制作大師鄭荃共同工作,他協(xié)助鄭教授籌建了中央音樂學院提琴制作系;1994年,他應邀出席世界三大頂級中提琴賽事之一的英國國際特蒂斯中提琴比賽(Lionel Tertis International Viola Competition),作為首位中國提琴制作家,在英國成功舉辦了提琴制作講座,受到了廣泛的好評以及媒體的高度關(guān)注。
旅居英倫 藝術(shù)之都中的忘我打拼
焦海斌在自己所認定的道路上默默走著。當時的他在國內(nèi)已是提琴制作和修復界中響當當?shù)娜宋铩H欢酵庥猩,天外有天,焦海斌敏銳地感到,提琴修復業(yè)在當時的國內(nèi)是一個新興的行業(yè),它在各個方面的發(fā)展都不夠完善。如果真正想成為一名技藝精湛的提琴修復專家,唯有走出國門繼續(xù)深造。就是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焦海斌毅然背起行囊,踏上了奔赴英倫三島之旅。
1994年,應英國國際萊尼特蒂斯中提琴比賽(Lionel Tertis International Viola Competition)主辦方的邀請,于比賽期間在Isle of Man舉辦了一個提琴制作與修復的研討會。 在這次會議上,焦海斌作為出席的中國專家,向與會者們詳細介紹了中國近代提琴制作和修復發(fā)展史。受到了國外同行們的關(guān)注。隨后,他接受英國倫敦M.S.CHAN弦樂器工作室的邀請,受聘在該工作室從事提琴修復和鑒定工作。1994年到1999年間,焦海斌將全部全身心都投入到了這個提琴的藝術(shù)之都,鑒定琴和修琴成為了他生活與工作的全部,他逐漸感到了緊迫與充實的真正滋味。
談到旅居英國的留學感受,焦海斌說他明白了“修復”的真正含義,他說:“我認為當時我們國內(nèi)的提琴修復不能叫做真正意義上的修復,充其量不過是粘粘補補。其實修復的概念更強調(diào)還原,而不是簡簡單單的‘修好’。哪怕只是壞了一點點,我們也要把它修得與原來一樣!
倫敦的歲月是充實而略顯單調(diào)的。除了忙于提琴修復事業(yè),焦海斌幾乎沒有其他的娛樂活動!皞惗乜梢运愕蒙鲜恰笔澜缣崆偎囆g(shù)中心“,在那里,每年三月和十一月中下旬,是多家著名拍賣所集中拍賣提琴的時候,特別是十一月中下旬的拍賣會,主要以高級琴、名琴為主,以吸引全球的買家集中在這個時間的交易。 如:Sotheby’s (英國索斯比拍賣所)、 Phillips (英國費率普斯拍賣行)、 Christie’s (英國科銳斯蒂拍賣所)等,屆時,各拍賣所均會展出幾千把名琴。為了強化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只要有拍賣會,焦海斌就一定會去看,他從中學會了看琴、鑒定琴等多方面的本領(lǐng)。說道鑒定琴,焦海斌說:“開始時候我也不懂,分不出什么是好琴,后來我就拿著拍賣行的目錄本一一對比,研究那些名貴的拍賣品的特點,一點一點學著估價和鑒別,慢慢也就有了一些眼力。后來,一把琴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它是不是好琴。這并沒有什么固定的標準和訣竅,只是一種經(jīng)驗,一種在經(jīng)驗指導下的鑒別能力,那種感覺是要經(jīng)過長年的觀察積累才能形成的!
在倫敦工作的五年不單單讓焦海斌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還練就了他那一雙化腐朽為神奇的“回春妙手”。在這五年的時間里,他修復了包括安東尼奧-斯特拉地瓦利(Antonio Stradivari)、喬塞佩-德-耶穌-瓜乃利(Giuseppe Del Gesu Guarneri)等在內(nèi)的三百多把世界名琴。一把把提琴中的“稀世珍寶”在他手中“重獲新生”。為此, 焦海斌說道:“那種成就感和愉快心情,不是金錢和榮譽所能夠換來的!
1999年,焦海斌在英國建立個人工作室。1999年到2002年間,他的工作室經(jīng)常為倫敦交響樂團、BBC交響樂團、皇家愛樂樂團、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們修復樂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院長、英國提琴制作家協(xié)會會長Sir Curtis Price和斯特拉蒂瓦利名琴協(xié)會(The Stradivari Society)會長Mr. Geoffrey Fushi,都對他的修復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教育家尼曼先生(Yfrah Neaman)更是稱贊其高超的修復技巧為:“天衣無縫”! 享有盛名的天才小提琴家李傳韻,也曾使用焦海斌老師制作的小提琴舉行了成功的獨奏會。
心系故土 再創(chuàng)中國修復事業(yè)新輝煌
打拼多年的焦海斌成就了事業(yè)上的一個個輝煌,工作室的名氣也隨之越來越響亮。盡管這一切給他帶來了不少實惠,但都無法阻止他似箭般的歸心。2002年焦海斌回到了祖國,幾經(jīng)周折,他在國內(nèi)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海斌弦樂器工作室”即后來的“JosefViolin”(焦師傅提琴)。
在海外事業(yè)發(fā)展得如火如荼,焦海斌為何在這樣一個巔峰的時刻選擇回國?用他自己的話說:“我的根在中國,這里是我最熱愛的地方,有故土如家的感覺!皞惗厥且粋一成不變地城市,而我們的祖國則幾乎天天在變,這是多么誘人的啊!我們的國家在發(fā)展,我們的音樂事業(yè)在發(fā)展,為此,我堅信回國才是我的事業(yè)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據(jù)焦海斌介紹,即便是現(xiàn)在,國內(nèi)的提琴修復領(lǐng)域還處在發(fā)展階段,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著一定的差距。提琴修復業(yè)在中國還是一個人才短缺的專業(yè)。而國內(nèi)的職業(yè)交響樂團,哪怕是地方交響樂團所使用的樂器也在日趨向高端化發(fā)展,這樣一來,對于樂器修復的需求量就越來越大,要求也就越來越高。而在我看來,“修復這些樂器既是我們的事業(yè),更是我們的責任!
從2002年回國到現(xiàn)在也有近十個年頭,焦海斌一直致力于國內(nèi)提琴修復事業(yè)的發(fā)展:2005年他應青島國際小提琴比賽組委會之邀,長期負責比賽期間的樂器調(diào)試;2006年他應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之邀,負責該院夏令營弦樂器的全部調(diào)試;2009年焦海斌調(diào)入中國音樂學院, 并成立弦樂器制作修復實驗室;2010年他受聘于中國交響樂團,在該團設立了弦樂器修復中心,并成為國內(nèi)首位駐團修復專家。
對于焦海斌來說,成立修復實驗室和弦樂器修復中心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爸袊魳穼W院提琴制作修復實驗室是我們專業(yè)上科研的平臺,在這里我們可以培養(yǎng)人才、廣泛地做修復方面的試驗和研究。而中國交響樂團的修復中心是我們專業(yè)上的實踐基地,我們會把前期在實驗室中得到的成果,在具體的實踐基地中推而廣之,這是一舉兩得的雙贏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