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宵引》是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其曲譜最早見于明《松弦館琴譜》。
該曲自隋代問世,于明代盛行至今,一直深受琴家的贊賞和重視,并收錄在《大還閣琴譜》、《天聞閣琴譜》、《自遠堂琴譜》、《五知齋琴譜》、《琴學初津》、《詩夢齋琴譜》、《醒心琴譜》、《琴心直指》等多部琴著譜集中。
全曲共分三段,每段開頭都用基本上相同的曲調(diào)。第一段為“起”,第二段前半部分為“承”,將上一曲調(diào)移低八度。其后半段為“轉(zhuǎn)”。在段落結(jié)尾前用了許多濃重的撮音(雙聲)。第三段“合”,再現(xiàn)了和第二段開頭類似的曲調(diào),并引入結(jié)束。
全曲除了在轉(zhuǎn)的部分有較大的起伏變化外,始終貫串著氣度安的情趣,和作品的標題宵的意思相切合。 樂曲的開頭用了和《烏夜啼》極為相似的泛音曲調(diào),給人一種安靜、詳和的感覺,很可能是借用這個現(xiàn)成曲調(diào),將人們引入夜色朦朧的意境。曲終時,它又變形再現(xiàn),使首尾遙相呼應。上下八度,也給人一種很大幅度的上下起落的感覺。吟、揉、綽、撞、打圓等技術(shù)制造出來的彎曲的或波浪型的音線,使音跡光滑圓柔,富于彈性。
《良宵引》雖為初學入門之曲,但節(jié)短韻長,清越和雅,在音樂表現(xiàn)技法上,曲中運用泛音、進復、退復、吟、揉、打圓、撞等一些器樂化的特點,增添了曲子的優(yōu)美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