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常向記者展示自己制作的原生態(tài)樂器“秫笛”
初秋時節(jié),河北遷安農(nóng)民康永常的“秫笛樂隊”活躍在田間地頭。一根長約10厘米、直徑約10毫米的高粱桿,在康永常的嘴里竟能演奏出奇妙的民樂歌曲,引得過往行人紛紛駐足傾聽。
26日,在遷安市康官營村,記者看到平日被農(nóng)民用于當柴火或嫁秧用的高粱桿,被康永常信手拈來當成樂器吹奏出了《十五的月亮》等十幾首歌曲。老康告訴記者,接下來他將為其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讓這個有鄉(xiāng)土特色的原生態(tài)樂器真正走向大舞臺。
康永常在當?shù)厥且晃恍∮忻麣獾霓r(nóng)民藝術家,原是首鋼工人。1999年,老康為了組建村里的樂隊,就研究用高粱桿當樂器伴奏,經(jīng)過多年摸索,形成了較完善的制作和演奏方法,并申請了國家專利,他還給樂器取了名字“秫笛”。
老康介紹說,這種高粱笛出現(xiàn)于石器時代,為神農(nóng)氏發(fā)明,當時被稱作“箭桿鼻箅”,是樂器的祖先,但是后來沒有被重視,只是當作玩具流傳下來。此種樂器包括笛舌、傳音槽和擴音槽。演奏時用氣流控制音量、音節(jié),用舌頭點擊秫笛的堵頭和側邊控制節(jié)拍,用口含住傳音槽的1/2或1/3,這種結構和吹奏方法能使音樂圓潤,擴音效果好。
唐山市群眾藝術館館長郭新明表示,“秫笛”是一種有鄉(xiāng)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原生態(tài)樂器,來源于民間、娛樂于民間,個人可以為其申請“非遺”,但是最后的認定還需經(jīng)專家對其歷史背景、傳承軌跡等諸多方面的論證。(白云水 胡向明 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