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這部《弦樂小夜曲》,創(chuàng)作于1880年冬天,1881年完成。題獻給莫斯科音樂學院總管兼大提琴演奏家康斯坦丁.阿爾布列希特(Konstantin Albrecht)。該作品最初起草時,作者想作成介乎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之間的形式。最終才定稿成為弦樂的組曲形式。但在作曲形式上仍保持著交響曲的結構,每個樂章在調(diào)性上也保持在一致的連貫性。這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旋律最優(yōu)美,只用弦樂合奏,產(chǎn)生出清澈、柔美的效果。這部作品于1882年在莫斯科首演。并立即得到他從前的老師安東尼.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的贊許。同時得到了大眾的普遍歡喜(包括他的批評者),使得該作品在管弦樂作品中一直保持著重要的地位。作品共四個樂章,每個樂章都附有標題:
第一樂章,小奏鳴曲式的小品(Pezzo in forma di Sonatina)C大調(diào),6/8拍子。 序奏采用行板,第一主題莊重有力,充滿內(nèi)在活力。該主題不斷重復,流暢而委婉,旋律起伏較大,色彩沉郁而略含哀怨。為了劃分前后兩個段落,作曲家特別作了一個停頓(01:50)后,轉入活潑的第二主題(中庸的快板)。在這里,小提琴與大提琴“一唱一合”,歡快的跳躍,與第一主題沉悶氣氛形成強烈對比。最后的尾聲與序奏主題一樣(08:29),回到行板結構。
第二樂章,圓舞曲(Walzer),G大調(diào),中速3/4拍子。這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段經(jīng)典圓舞曲。主題旋律輕盈舒展,典雅柔美,充滿青春的活力。 你會不禁聯(lián)想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中圓舞曲場面。該樂章用復三段式寫成。第一大段的音樂以抒情歌唱性的旋律,表現(xiàn)出一種真摯親切的感情。波狀起伏的旋律線和
旋轉舞的律動,對于圓舞曲是有典型意義的。第一大段分三個小段落,開始部分直入主題,熱情奔放;第二小段(00:36),抒情流暢;第三小段(00:57)是第一小段的反復,但增加了新的流動聲部,其中包含著一個跳蕩的節(jié)奏型。以這個節(jié)奏型為基礎,第二大段(01:58)的音樂重復第一大段主題旋律加以變化。 第三大段(02:50)是仍然是重復第一大段主題的變化反復,最后加上一個尾聲,音樂由強而弱,漸漸消失。
第三樂章,悲歌(Elegie)。采用突出中間部分的三部曲式,D大調(diào),速度稍慢,3/4拍子。主題以合唱的和聲織體形式寫成,滯緩的旋律,充滿哀婉如歌的情緒。具有濃厚的俄羅斯風味。這個樂章,充分體現(xiàn)老柴捕捉旋律的天賦和精妙配器技巧的天分,樂曲中充滿著纖巧的音色。有人甚至驚訝,這個同性戀者怎么有能寫出如此細膩又充滿魔力的音樂。
第四樂章, 終曲,俄羅斯主題(Finale- Tema Russo)。序奏采用行板,后轉為快板,2/4拍子,奏鳴曲式。行板,也就是步行的速度。序奏承接了第三樂章(悲歌)的調(diào)性和氣氛演繹一個俄羅斯民歌《在牧場上》的旋律, 由小提琴加上弱音器來表現(xiàn)這個抒情而略帶憂傷的曲調(diào)。 從主部開始(01:47),變成了快板。第一主題采用一首俄羅斯民歌《在綠色的蘋果樹下》。 (這個主題在整個樂章連續(xù)變奏了三次。(變奏就是變化反復)每次變奏的時候,剛才的旋律移到不同的音區(qū)和不同的樂器上演奏。)第二主題(02:20)不是真正的民歌,但也具有一些民歌的風格。第二主題的結構是三段式,第二主題旋律在三個階段中變化反復發(fā)展,充滿極為細膩流暢舒展的詩意。接著是奏鳴曲式的展開部(03:03)。在展開部中,先發(fā)展第一主題,再把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結合起來發(fā)展(03:29開始),然后再用模仿復調(diào)的手法發(fā)展第一主題。所謂模仿復調(diào),就是一個旋律先由一件樂器演奏 出來,然后隔開一定的距離,先后由第二件樂器和第三件樂器 依次模仿這個旋律。(在呈示部中,第一主題在C大調(diào)上,第二主題在降E大調(diào)上)。到了再現(xiàn)部(04:55),兩個主題都在C大調(diào)上出現(xiàn),并且增加了一個結束部,也就是補充第二主題的部分。最后是尾聲,雄健有力的尾聲,以強烈的音響先后變化(06:33)再現(xiàn)了引子(第一樂章)的主題和第一主題,也就是兩個民歌主題,全曲在節(jié)日歡 慶一般的熱烈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