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能和他獲獎的小提琴(羊城晚報記者鄭訊翻拍)
蘇建能是誰?廣州知道他的人也許不多,但他的名字在美國小提琴界卻有著不低的知名度。蘇建能此次赴美,正是受邀前往大洋彼岸與資深小提琴收藏家英高曼進行交流。英高曼醉心演奏小提琴,曾擁有多把名琴,其中三把最為有名:一把是1709年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現(xiàn)被命名為英高曼斯氏;另外兩把分別為1743年制作的卡魯?shù)盟构夏卫锖?737年制的圖亞辛瓜奈里,均為古提琴之上品。能受英高曼所邀前往交流,可見蘇建能在美國小提琴制作界的影響,亦是中國小提琴制作界一份難得的榮譽。
父子三次獲大獎
蘇建能最近接受記者采訪時說,1992年,他參加美國國際提琴制作比賽,獲音色優(yōu)異獎,是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華人。2004年,他再獲同一獎項。
蘇建能出生于廣州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對音樂情有獨鐘。1957年,蘇建能從廣州前往武漢音樂學院學習。不過,所修專業(yè)并非小提琴,而是竹笛和長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到同學拉小提琴,從此對小提琴的興趣和熱愛一發(fā)不可收。曾經(jīng)親手制作長笛的他,開始嘗試制作小提琴。
從音樂學院畢業(yè)后,蘇建能被分配到樂器廠工作,但并非專職制作樂器。與蘇建能熟稔的鄰居譚大來感慨道:“當年蘇先生除了要做好本職工作外,還要照顧臥病在床的妻子以及兩個年幼的兒子。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能夠堅持制作小提琴,令人敬佩!”
當記者問及能堅持不懈的原因時,蘇建能說:“就是喜歡!我與兒子晚上一同制作小提琴,常常做到第二天早上天亮了才上床睡覺。條件雖然艱苦,但我從來不覺得制作小提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蘇建能對小提琴制作的癡迷程度和精湛手藝,“零距離”地傳給了兒子。如今,他的兩個兒子都在美國制作小提琴。2010年,長子蘇志勤在美國國際提琴制作比賽中也獲音色優(yōu)異獎。
小提琴“陪伴”入睡
1990年,蘇建能從樂器廠退休后,將精力全部傾注在小提琴制作上。他帶著自己制作的十幾把小提琴飛往美國,初衷只是與美國的高手交流切磋,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制作的小提琴竟賣了8000美元。
兩年后,蘇建能帶著自己精心制作的小提琴再次前往美國,這次,他是去參加美國第十屆國際提琴制作比賽,一舉獲得音色優(yōu)異獎。蘇建能向記者回憶道:“當評委宣布比賽結(jié)果時,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碧K建能說,從此,在美國國際提琴制作比賽中獲獎不再是歐洲人的“專利”。
制作小提琴超過半個世紀的蘇建能已年過七旬,家中有限的面積都用來擺放小提琴,甚至連蚊帳的架子上也掛滿了小提琴。他的兒子曾經(jīng)打趣說:“每晚在床上陪伴父親入睡的還是小提琴!”小提琴已經(jīng)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精神的寄托。雖然已頭發(fā)斑白,但他依然堅持制作小提琴,他說:“小提琴制作從來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羊城晚報/張演欽 羅美琪)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