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的首都劇場,“甲子四折”的第二場開始了。
從投軍別窯新婚傷別的薛平貴切換至嗜酒嗜血醉態(tài)參差的武二郎,在專屬自己的一百多分鐘里,六十五歲的她輕而易舉跨越了性別,打敗了時間。
當大幕合上再拉開,她蹦蹦跳跳出來謝幕,不再是武松附體,仿如少女般天真快樂,那是圓滿完成的喜悅,也是臺上人深知自己被臺下人深深愛戴的欣悅。她意猶未盡地吶喊,與臺下山呼海嘯般向她“示愛”的觀眾彼此應和,演者與觀者共同沉浸于幸福的微醺。
就算你與戲曲無緣,就算你對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完全沒有概念,只要目擊了從幕啟到謝幕的過程,你也會知道,沒有年復一年的堅持不懈、日復一日的練功不輟,一個六十五歲的人斷斷不可能在舞臺上如此手揮目送游刃有余。
所以,觀眾席隨之起伏的笑與淚,掌聲和喝彩,不僅僅是獻給柔腸百轉的薛郎神氣活現的二郎,更是對堅守者的致敬、是對一種生活態(tài)度、生命高度的禮贊。
是的,她就是裴艷玲。
這是“大導”林兆華對“大師”裴艷玲的第二輪邀約,上一次,是去年。林兆華“尋源問道”,裴大師在首都劇場“開壇”,邊講解邊表演,那是熱愛舞臺藝術的人們不期而至的狂歡節(jié),在人藝的舞臺在話劇的主場,破天荒第一次出現叫好和返場。
顧名思義,“尋源問道”有著“禮失而求諸野”的意味——如果突然在歧路迷惘,那么,請回身,關于未來的答案或許就在出發(fā)的最初。根植于本土的戲曲盡管在新時代難免衰微,但它保存了所有關于舞臺關于表演的源代碼。作為這一整套密碼的攜帶者,沒有人比裴艷玲更經典。這不僅是因為她生年六十五從藝一甲子,更因為她對自己的事業(yè)始終堅守堅信堅持,不管有多少人唱衰多少人無知無畏地貶斥,她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既不乞求皇恩雨露的滋潤,也不巴望袞袞諸公的妙筆吹彈,更不抱怨起堂離場的觀眾。因此,她也擁有了一種不諳世事的天真與自由:當有人以浮浪輕薄的態(tài)度對寶貴傳統(tǒng)胡說八道胡糟亂改,老太太拍案而起爆粗怒罵絕塵而去,比憤青還剛猛;對她鐘愛的藝術,她不曾有一分鐘的懷疑與游移不定,驕傲著自己的驕傲,寂寞著自己的寂寞,篤定著自己的篤定。最終,成就傳奇,收獲知音,贏得尊敬。
她的存在,讓一切借口皆無所遁形——原來,再浮躁的時代你也可以沉潛,可以篤定。如果你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那個“好”,無他,只是因為你還不夠好。
表演也罷,人生也罷,“本源”與“大道”其實就是這么簡單。(北京青年報/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