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空山》是作曲家郭文景1991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竹笛協(xié)奏曲,作曲家在這部作品的三個樂章里分別安排使用了不同的笛。以曲笛之圓潤悠揚,梆笛之高亢清脆, 大笛之渾厚深沉營造了三種不同的意境。
樂曲的第一樂章, 緊扣一個“愁”字于一片寂靜悲涼的氛圍中。樂曲一開始獨奏笛子有一個長達八小節(jié)共四十拍的長音c ,此音長得出人意料又意味深遠, 似開卷便展示出一座又一座望不盡的群山, 不由人不仰天長嘆“噫吁唏! ⋯⋯”。此后的旋律線也多做平緩連續(xù)的上下纏繞式進行, 音樂如同被包圍在連綿不斷起伏的山峰中, 迷朦而優(yōu)美。長音往往張力很強而又富有表現(xiàn)力。這里獨奏笛子吹出的長音漂浮在樂隊空曠的背景上,造成長時間的靜穆。旋律的走向不再被律動的節(jié)奏節(jié)拍所分割,一張一弛似乎皆在隨心所欲中,這令只熟悉西方音樂語言的聽眾有一種“失重感”, 它體現(xiàn)的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對“時間”、對“靜”和“動”的表現(xiàn)。
第二樂章, 梆笛從頭至尾幾乎沒有間歇地吹奏著十六分音符的音群。同樣是上下纏繞式進行, 卻變第一樂章的悠揚為閃爍跳躍,再點綴以樂隊極富彈性的撥奏, 陽光下樹影的斑駁, 溪水的斑斕, 萬物的勃發(fā)生機無不躍然眼前。這一樂章極盡笛的靈巧之能事, 也顯盡作曲家創(chuàng)作之靈氣。獨奏笛子大段的華彩性樂段以前所未有的高難度技巧讓演奏者盡興炫技。聽這一樂章時“, 樂思如泉涌”不再抽象,跟隨那七孔里源源不斷的音流, 你會覺得自己簡直就是一條水花四濺的山澗,從山頂飛流下山谷, 一路上迂回盤旋, 光怪陸離之奇景盡收眼底,十分過癮!
第三樂章乃壓軸大作, 氣勢自然威武磅礴。由于樂句的大量并置行進, 前兩個樂章中連綿起伏的“線”與閃爍不定的“點”, 在這里變成了層巒疊嶂的“塊”。這一樂章出現(xiàn)了前面所沒有的清晰完整的旋律,四個樂句構(gòu)成的封閉式樂段,由笛和樂隊多次反復(fù)奏出,曲笛的悠揚梆笛的靈巧此時讓位于大笛的深沉。大篇幅的樂隊前奏鋪天蓋地充滿激情, 使得“山”的面目終于清楚地呈現(xiàn)于眼前,它雄偉、峻峭、險惡。然而,可能正是因為沒有了前兩個樂章中的朦朧離奇與琢磨不定之美,沒有了無限感嘆與遐思,一切的虛幻就隨之化為了真實,聽到最后,眼前有的只是“山”,真實而沉重。(本文選自《人民音樂》1997年第10期,作者為童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