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時馬生采還只有24歲,但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的想法卻很大膽,也敢于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他與秦腔音樂家薛增祿等人一起合作,為《羅漢錢》《志愿軍的未婚妻》《迎春花開》等曲目譜寫音樂。當時,創(chuàng)作組的作曲家們經過商量,決定對眉戶曲調進行改革嘗試,第一次將西洋的管弦樂隊伴奏加入到眉戶戲中,使音樂的表現力更為豐富;叵氚雮世紀前的往事,馬老依然很自豪:“當時這種改革在全國也很少見呢。我還因此受到了陜西省文教廳的獎勵,給我發(fā)了20萬的獎金,相當于后來的20塊錢人民幣,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呢。”
搞藝術創(chuàng)新不怕爭議
但是,改革畢竟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馬老說,當年自己雖然年輕,但畢竟系統(tǒng)地學習過西方的音樂理論,他骨子里覺得即便是非常古老的戲曲音樂,也應當放眼世界,不能故步自封,也需要接受、吸收西方音樂的一些優(yōu)勢?蛇@場音樂改革卻引來了諸多的爭議……
1955年馬老調入陜西省戲曲劇院之后,迅速和同事們寫出了一部新眉戶戲《糧食》,在傳統(tǒng)秦腔音樂中大膽融入西洋樂伴奏,該劇還參加了1956年陜西省第一屆文藝會演。評委中對眉戶劇能不能加入西洋音樂的爭論相當激烈,一部分評委堅決要給這個戲發(fā)獎,一部分評委認為絕對不能給獎項,最后因為對這個戲看法不同,那一屆竟取消了音樂創(chuàng)作獎。
后來,這支在戲曲隊伍中的西洋樂隊被解散了,樂器也分給了歌舞劇院,馬生采因為是作曲家沒被調出去!爱斈晡覀冞@一批人為改革確實付出了代價,但在今天看來,全國各類劇種幾乎都會加入西洋音樂,而且比我們當時的樂隊要完整得多了!
談到當下戲曲音樂的發(fā)展,馬老覺得,如今戲曲音樂陷入了兩大誤區(qū)。一條是程式化的戲曲音樂不能動,改一個音符也不行。他認為,戲曲音樂雖然已有千百年的歷史,但在流傳過程中無數后人根據時代變化進行過修改潤色,因此戲曲音樂的創(chuàng)作不能因循守舊,死守老曲調,只有找到屬于自己的時代感,同時也接納吸收世界各地音樂的精華,才能有所發(fā)展。另一條是隨意亂改,改掉了戲的味道和精髓,從音樂角度看喪失了本劇種特有的旋律。馬老說:“那樣隨意丟棄本土特色,重起爐灶的東西確實有些離譜,比如當下有些劇目,觀眾看了幾場沒聽明白是什么劇種,我想這條路子肯定行不通的!
戲迷難忘經典旋律
如今提起馬生采,恐怕戲迷們甚少有人知道他是誰,但提到經典戲曲《糧食》《愛與恨》《杏花村》《屠夫狀元》,相信但凡是鐵桿戲迷,都能哼上幾句曲調。在馬老看來,作曲家似乎就要耐得住寂寞,他說“演員們的工作就是在臺前播灑汗水,在幕后默默無聞、甘為綠葉才是作曲家的風格!
眉戶以其曲調委婉動聽而深受觀眾喜愛,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這些古老而豐富的調式進行大膽革新,需要的就是巨大的勇氣和非凡的才氣。眉戶戲《梁秋燕》紅遍大江南北后,馬生采擔任作曲的眉戶劇《糧食》也在觀眾中影響很大。雖然數十年過去了,很多老戲迷記不全《糧食》的完整劇情,但都還記得名角雷開元演唱的“他姨夫悄悄地溜走了”那段經典唱詞,許多戲迷雖然不知道《糧食》的作曲是誰,但劇中的唱段膾炙人口,馬老說這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因為《糧食》的音樂設計非常好,唱腔根據角色復雜的情緒而跌宕起伏,將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表達得非常細膩,堪稱經典。
上世紀70年代,馬生采參與《愛與恨》《杏花村》《屠夫狀元》等經典劇目的音樂創(chuàng)作,根據商洛花鼓戲移植改編成的眉戶戲《屠夫狀元》,還被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成戲曲藝術片發(fā)行全國,許多精彩的唱段至今被人們廣為傳唱。而《杏花村》中的唱段更是朗朗上口。馬老透露,這部戲促成了自己和趙季平的第一次合作。提起這位與自己共事20多年的忘年交,馬老說:“當時剛畢業(yè)的趙季平特別年輕,但很有想法,他為《杏花村》做配器一下子就展露了非凡的音樂才華,樂隊成員們都喜歡演奏他配器的音樂呢。” (來源:西安晚報/記者 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