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藝術實踐
系上統(tǒng)一組織的各種大型演出,獲得了校內外較好的評價。每學期各班學生自己組織,公開演出的班級匯報音樂會、畢業(yè)班的畢業(yè)音樂會和個人專業(yè)匯報音樂會等多層次、多形式的音樂會,不僅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而且爭得了藝術實踐的機會。值得一提的是九十年代初期由音樂系團總支、學生會組織的“藝術月”系列活動,包括面向全校的“音樂欣賞講座”、本系學生參加的“音樂知識有獎競賽”、“民樂音樂會”、“系列班級音樂會”以及學生假期的“社會調查與實踐”等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學生藝術修養(yǎng),提高了學生藝術實踐的水平。
在省市級專業(yè)演出比賽中,獲獎人數和名次一向居于榜首。如1981年甘肅省第一屆聲樂比賽中陳雪榮、張琦凡、李海燕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1996年全國第七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甘肅預選賽中,柴鶯、陳虎、郭琳、王蓓、韋亦君等8人分別獲得美聲、民族、通俗唱法的全部一等獎、3個二等獎和2個三等獎;1999年甘肅省首屆聲樂、器樂比賽中,3人獲得一等獎,3人獲得二等獎,3人獲得三等獎,3人獲得伴奏獎 ,并獲得優(yōu)秀組織獎。
在全國性的專業(yè)演出比賽中,有10余人次獲得較好成績。如1981年全國琵琶比賽中馮笑河獲得鼓勵獎,1991年全國第二屆電視文藝比賽中任曉玲獲得“星光獎”二等獎,1996年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陳虎獲得熒屏獎,1998年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王蓓獲民族唱法優(yōu)秀獎,同年“黃河口杯”首屆全國民族聲樂比賽中王蓓又獲銅獎,1999年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生基本功比賽中趙鵬獲二等獎,全國文聯(lián)和總工會舉辦的聲樂、舞蹈比賽中朱東升、柴鶯、石曉嵐分別獲得聲樂和舞蹈銅獎。
4.科學研究
2000年以來,出版專著10余部,發(fā)表學術論文200余篇,曾成功舉辦中奧音樂周、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會第11屆年會暨首屆花兒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STN數字音樂教育大會,中國音樂教育學會作曲理論教學研討會等大型學術會議.發(fā)表各類音樂作品約80余首。其中康建東的聲樂曲《黃河岸上的嗩吶聲》1992年獲全國“廣播新歌”金獎及甘肅省第二屆 “敦煌文藝獎”,民樂合奏曲《裕固舞曲》獲全國第二屆民族管弦樂展播優(yōu)秀作品,《甘肅風情》1999年獲中國新春音樂會優(yōu)秀作品,電視音樂片《大戈壁》1993年獲第五屆中國歌星電視大匯串節(jié)目金獎。李彥榮的舞蹈音樂《達嘎河邊》1992年獲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創(chuàng)作二等獎及甘肅省首屆“敦煌文藝獎”。吳學禹的手風琴合奏曲《西班牙的風》1994年獲第四屆中國藝術節(jié)創(chuàng)作一等獎,《我采箭竹喂熊貓》1995年全國第五屆“群星獎”評選中獲優(yōu)秀獎。鄭培東的《中華統(tǒng)一之歌》1999年全國文聯(lián)和總工會舉辦的聲樂舞蹈比賽中獲優(yōu)秀作品獎。王文瀾的聲樂曲《我的家鄉(xiāng)瓜果多》、《黃河,母親的河》、《走向明天》分別獲省級一、二、三等獎。
還整理出版了一批專著,如毛純儒的《鋼琴、風琴、手風琴簡易修理法》,高天康的《音樂知識詞典》(獲省首屆圖書展評優(yōu)秀獎、《電子琴演奏法》、(獲省第二屆圖書展評優(yōu)秀獎)、 《鋼琴即興伴奏編配法》、祁文源的《音樂基礎知識》、《中國音樂史》(1992年獲西北五省圖書展評優(yōu)秀獎,93年獲省社科三等獎,黃騰鵬的《外國音樂史》(1996年獲甘肅省社科一等獎,康建民的《管樂隊實用手冊》(1996年獲甘肅省社科二等獎,胡自強與陳虎合編的《中外兒童合唱曲選》以及康建東的鋼琴協(xié)奏曲《祁連山狂想曲》總譜等。
此外,杲景業(yè)編輯解說的電視片“花兒簡介” 在1979年國慶30周年聯(lián)播節(jié)目中播出,曾引起省內外文藝界尤其是民族民間音樂工作者的極大興趣,有的致函祝賀,有的索取資料,在中央電視臺節(jié)目評選中被評為優(yōu)秀節(jié)目。張如先采集制作的《敦煌樂器》幻燈片,1985年在西北西南高師電教教材評審會上被評為優(yōu)秀教材。鄭培東研制的 “半音階大揚琴”,獲得國家專利局外觀設計和新型實用兩項專利, 1995年經省級技術鑒定獲省級二等獎及第四屆中國藝術節(jié)金獎。馮新寧等研制的“電子琴輸入微機記譜與檢索”,1992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計算機應用成果二等獎。
5.與兄弟院校協(xié)作
八十年代以來,曾為西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新疆師范大學、寧夏教育學院等院校代培青年教師10余人。1987年至1991年期間,先后派出五批9名教師赴雪域高原及東鄉(xiāng)族少數民族自治縣 ,協(xié)助西藏大學音樂系及東鄉(xiāng)師范開設了音樂史論、聲樂、鋼琴等課程。這些活動不但解決了兄弟院校的燃眉之急,而且交流了經驗,增進了友誼,拓寬了相互學習、相互支援、取長補短、攜手共進的路子。
在八十年代,還接受國家教委的委托,承辦過多次全國性的大型會議。如1980年7月召開的“全國高師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大綱、教材編寫會議”,1984年7月舉辦的“全國高師中國音樂史討論班”,1986年11月召開的“全國高師聲樂研討會”等,這些會議開的較成功,不但得到了教委和與會者的贊許,而且從多方面促進了音樂系的工作,擴大了音樂系的社會影響和聲譽。
6.學術交流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音樂系先后邀請了不少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前來進行講學、演奏、演唱以及辦班授課等交流活動,其中有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張肖虎(1979.9)、錢仁康(1980.9)、廖勝京(1983.8)、于潤洋(1997.6)、杜亞雄(本系63年畢業(yè)生)、鋼琴教育家周廣仁女士(1998.11)、音樂史學家梁茂春、蔡良玉夫婦(1997.9)、音樂美學家羅藝峰(1998.5)、二胡演奏家閩惠芬女士(1998.5)、臺灣音樂教育家陳功雄(1994.5)等。來自國外的有美籍華人鋼琴家唐可博士(1991.8)、美國音樂家勃拉姆斯•苔特教授和夫人芭莉契亞(鋼琴家)(1992.10)、美國密蘇里州大學聲樂教授羅絲瑪麗•歐文斯女士(1994.10)、日本大坂大學聲樂教授田中公道先生(1995.9)、澳籍華人音樂學博士楊沐先生(1997.5)、日本東京大學大提琴教授三木敬之先生 (1997.9)、以色列雙鋼琴演奏家塔米爾女士、亞力山大先生 (1998.10)、美國拉斯維加斯音樂學院鋼琴教授卡羅爾.斯戴維、詹姆斯•D•斯戴維(1999.6)、俄羅斯青年鋼琴演奏家波羅米斯琴科(1999.9)等。
這些學術交流活動的開展,不僅開闊了音樂系師生的藝術視野,而且加強了與國內外音樂院校的聯(lián)系,對音樂系的學科建設及教學質量的提高無疑起到了廣泛而又積極的作用。
這一時期共畢業(yè)學生1392名,其中本科生629名,?粕763名。
音樂學院自1939年初建迄今,共培養(yǎng)學生近萬名。他們絕大多數活躍在大西北乃至全國各地,有的肩負著音樂教育和文藝部門的領導職務,有的在音樂教學和音樂理論研究方面成為骨干力量,還有的因成績卓著成為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的專家學者。還有一小部分約二十余人遠渡重洋,活躍在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為校爭光,為系爭榮。
憶往昔,徒手創(chuàng)業(yè),歲月崢嶸多艱難;
看今朝,業(yè)績輝煌,桃李芳菲喜心田。
展未來,光明前途,任重道遠……
面向新世紀,全院師生將再接再厲,為迎接和開創(chuàng)未來培養(yǎng)更多具有高素質音樂人才繼續(xù)奮斗。
祁文源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