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嗩吶湖南吹打樂中一種獨特的演奏形式,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目前正申報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適齡孩子普遍入學,嗩吶不再成為謀生手段,不再需要幼年輟學習藝,師徒朝夕相處、口傳心授、術(shù)業(yè)專攻的今天,它如何吸引孩子們跨過新舊譜的鴻溝,掌握代代相傳的復雜技藝,傳承南派嗩吶獨特的技能?
老藝能否新傳?日前記者前往了解。
記者來到孕育青山嗩吶的湖南省湘潭縣石鼓鎮(zhèn)時,一陣明快高昂的嗩吶聲從歇馬中學傳出來在二樓一間大教室,幾個民間藝人正在指點12個初一學生吹的吹、敲的敲,熱鬧非凡。
“升學壓力雖然大,但老師和學生都愿意擠出時間,搞特色教育。吹嗩吶是本地的傳統(tǒng),我們要傳下去!毙iL陳鴻明介紹,2011年下半年,本鎮(zhèn)在外經(jīng)商的朱永紅提出辦嗩吶班,全體老師一致贊同,每周訓練一個下午的免費嗩吶培訓班誕生了。
李燕、趙滿等12個學生身著紅色傳統(tǒng)服裝,運氣吹奏,片刻之間,臉漲得通紅,細密的汗珠冒滿額頭。他們的服裝、器材、民間藝人的工資,全由有識人士贊助。
孕育青山嗩吶的青山橋鎮(zhèn)、石鼓鎮(zhèn)、分水鄉(xiāng),因山脈環(huán)抱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盆地!斑@里經(jīng)濟基礎(chǔ)較為薄弱,很多年輕父母外出打工,假期看管留守兒童的責任,就落在了學校。嗩吶成為了一部分留守孩子的好伙伴!标慀櫭饔X得,這是嗩吶班得到孩子們喜歡的原因之一。
李燕、陳潔是嗩吶班僅有的兩個女徒弟。她們的兒時記憶,都有家族成員玩嗩吶的身影。在青山橋地區(qū)的歷史中,嗩吶技藝一直傳男不傳女,正是她們不經(jīng)意間打破了傳統(tǒng)。
午后,湘潭縣銅梁山腳,銅梁村,嗩吶世家左克和家。左克和笑著告訴記者:“青山嗩吶歷來以工尺譜記載。外界都看不懂!惫こ咦V的上、尺、工、凡、六、五、一,分別代表簡譜中的1、2、3、4、5、6、7,旁邊加個單人偏旁表示高音!靶R中學12個學生都認得,教了就認得,呵呵呵……”
認譜不成問題,但離開那些口傳心授的獨特方法,青山嗩吶的復雜技巧能否在短而集中的培訓時間里學會呢?“學無止境,關(guān)鍵靠用心。青山嗩吶格外講究氣韻、指韻、心韻合一。天天苦練,同樣的音,用心就能吹出不同的好韻味,格外優(yōu)美。我家有5個人吹,我自己、兒子、女婿、孫子、外孫,都是縣嗩吶藝術(shù)團的成員,去年年底他們還到臺灣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