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0日下午,由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處、音樂研究所與作曲系共同主辦的“音樂縱橫三人談”系列講座第十八期在主樓階梯教室如期舉行。本次邀請的主講嘉賓——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著名作曲家葉小綱教授與瞿小松、謝嘉幸兩位教授一道分享其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的歷程與心得。
講座在瞿小松教授回憶其與葉小綱教授學生時代美好時光的輕松氣氛中拉開序幕。葉小綱教授結(jié)合他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首先談到“如何培養(yǎng)人才”的問題。他認為,“事在人為”這一說法可能不完全對。學生需要一個遇到好老師的機遇,同時,所遇到的老師會針對每個學生因材施教。葉小綱教授希望通過這次講座與在場師生一起分享經(jīng)驗。講座現(xiàn)場,葉小綱教授率知名表演藝術(shù)家為中國音樂學院師生帶來他的作品。第一部作品為《臨安七部》(為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和樂隊而坐,作品63號),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帶來其中的《采桑子》(歐陽修 詞)、《臨安春雨初霽》(陸游 詞)、《浣紗女》(王昌齡 詞)片段。這部作品由杭州市政府邀約而作,旋律取材于浙江民歌與民間音樂,以宋詞填詞,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第二部作品為《悲欣之歌》(為李叔同三首詞譜曲,作品67號),由著名男低音演唱家沈洋為大家?guī)砥渲械钠巍度障Φ禽啞、《津門清明輪》、《輪中枕上聞歌口占》和《七月七夕》。葉小綱教授認為,李叔同(弘一法師)是我們所敬仰的一個偉大文化形象。最后一首作品為《巴松錯》(為古箏與五位演員而作,作品65號),應青年古箏演奏家蘇暢的約請和應中央音樂學院211民族器樂工程項目的委約而作,是葉小綱教授創(chuàng)作的西藏九大圣湖系列其中的一首。由焦陽指揮,蘇暢等多位演奏家演奏。嚴格按照西洋節(jié)拍,以西藏音階為基礎,同時有五聲音階,和聲縱向橫向都比較復雜,對演奏人員能力有所挑戰(zhàn)。在演奏間隙葉小綱教授與瞿小松教授、謝嘉幸教授交流,為大家分享其創(chuàng)作歷程。他談到:“在創(chuàng)作中應針對委約方的要求創(chuàng)作,同時在文化大繁榮發(fā)展中利用文化大格局,認為自己對的時候要堅持自己的概念,不留遺憾。”在場師生鴉雀無聲,不時地為精彩的演奏、演唱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講座的最后,葉小綱教授認真解答在場師生的提問,同時與謝嘉幸教授、瞿小松教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面對針對影視作品如何作曲的問題,葉小綱教授答到:“影視作品和舞臺音樂截然不同,要講合作,創(chuàng)作的作品要劇組接受,導演認可,要為別人著想,自己主動后退,學會讓步。而且在對影視作品情節(jié)理解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作曲家背后要有技術(shù)的支撐,配器功底要好,有全方位的能力(包含協(xié)調(diào)能力)。”瞿小松教授表示:“在音樂會中,音樂單獨承擔一切,而在戲劇中,音樂只是一部分,導演在選擇劇本是就有其音樂選擇傾向。在戲劇中音樂不能特別引起注意,要根據(jù)人物、情節(jié)等,不能為音樂而音樂。”面對作曲個人風格的問題,葉小綱教授表示:“不建議年輕人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要多年沉淀才能形成,觀眾各有所愛!宾男∷山淌谡J為“個人風格不要刻意強求,順其自然,要對自己有信心,各個年齡段有著各自的魅力,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敝x嘉幸教授說:“藝術(shù)創(chuàng)作要不斷探索。”在談到面對創(chuàng)作歷程中如何積淀經(jīng)歷來得以成就未來問題時,葉小綱教授表示“那些都是客觀沉淀!彼瑫r寄語在場的學生:“在創(chuàng)作方面,寫作品、藝術(shù)實踐中,要思考是否對別人有益,自己要有一定的覺悟,為世界或多或少做出貢獻。在創(chuàng)作中,思想觀念要領(lǐng)先。在生活學習中,不要太隨遇而安,不要流于松弛。要審時度勢,看到自己的潛能,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去做事情。要抓緊每一天,完成每個階段的目標。”“在做人做事中,做事要有智慧,做人要慈悲。”瞿小松教授也表示:“每個人也許都是你的老師,要多走多看!
講座結(jié)束時,在場師生意猶未盡,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葉小綱教授生幽默、生動、精彩的演講以及諸位藝術(shù)家的現(xiàn)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