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委認可的團隊,其演奏的作品都非常好。這也是中國音協(xié)舉辦這次比賽的一個目的,就是要推動民樂的創(chuàng)作,特別是小組合、小作品,因為小型組合演出可以更方便地為群眾服務。 ”
“演奏家最擔心的就是沒有作品可演,作品就如同演奏家的衣服一樣,有時候不知道該穿什么衣服出門。 ”
“這是一場很愉快的比賽,也是一場很復雜的比賽,希望評委們能在這樣一場有意思的比賽中,評出一個有意思的結果。 ”日前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樂比賽正在江蘇各地如火如荼地上演,這是中國音協(xié)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對民樂比賽民樂組合單項比賽的賽前期許。他說:“參加復賽的24支團隊都不差,都積累了很多年的創(chuàng)作。所以誰得金獎都不意外,誰得最后一名都不能說明他差。 ”
首次設立民樂組合
在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全國民樂比賽中,組織方中國音協(xié)在二胡、古箏等比賽的基礎上首次設立了民樂組合的單項評比,并設立了新作品演奏獎,以茲鼓勵創(chuàng)作。這對于中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壯大有著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正如同徐沛東所言, “觀眾想聽到的不只是單一樂器的獨奏,真正大量需要的是可以合奏、重奏的室內樂演奏家。 ”徐沛東表示,首設組合比賽是金鐘獎的“重大改革” !艾F(xiàn)在民族器樂組合萎縮得很厲害,其實它擔負著傳承民族器樂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這樣一來,比賽會很好看。 ”
在看過了復賽、半決賽、決賽之后,評委的感受與徐沛東預計的一樣,臺灣臺北市立國樂樂團首席指揮、民樂組合評委、作曲家瞿春泉深有感觸:“演出很精彩、心情很激動,激動于民樂創(chuàng)作生機勃勃,民樂發(fā)展后繼有人。 ”著名二胡演奏家、江蘇省演藝集團董事長、民樂組合評委朱昌耀在這次比賽中看到了很多優(yōu)秀的團隊,他說:“以前金鐘獎的單個民族樂器比賽,如二胡、古箏等,都有規(guī)定參賽曲目。這次組合比賽沒有任何規(guī)定曲目,大家都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所長。這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在國家級的比賽平臺上第一次設立組合這樣的比賽,令人欣喜,這對于我國民樂的創(chuàng)作、演奏是一個非常大的推動。 ”
只要舞臺感染力強,就是好組合
此次參加復賽的團隊共有24支組合,每支隊伍人數(shù)3到12人不等,風格類型上也各有特色,有吹打組合、新疆木卡姆、廣東五架頭、江南絲竹等,每個組合都各有優(yōu)長。上海民族樂團團長、民樂組合評委王甫建說: “組合這種說法是近年來才開始出現(xiàn)的,過去我們叫這種形式是小合奏,無論它有多少種樂器,或者是何種樂器搭配。改叫組合,形式上可以更自由。組合從作品來講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傳統(tǒng)的單旋律演奏,通過各種不同音色的整合,讓旋律線條有豐富的變化,這是民族器樂組合中常見的形式。第二種是學習西方重奏樂曲的寫法,讓聲部產生互相交織互相配合,產生一種對位的寫法,這樣的技法更復雜,對音樂演奏者的素質要求很高,對樂器組合的科學化,要求也很高。比如江南絲竹類就屬于前一種。這次參加比賽的中央音樂學院的圣風組合有些作品屬于后一種。 ”
“但是任何類型放在一起、多少人的組合放在一起比賽都沒什么,主要是看誰的表演好,有感染力,到位。即便是兩個人在臺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比十幾個人雜亂無章要好。 ”王甫建說, “比如這次參加比賽的新疆納瓦樂隊基本上沒有什么新創(chuàng),但確實很生動,他們完全靠演奏家的自我投入表現(xiàn)音樂。上海音樂學院的金豈組合也將彈撥樂器的音色結合得很好,雖然是單線條的演奏,但是中間的交流配合很到位,他們的一個眼神,一個抖肩,此起彼伏,你來我往,分分合合的表現(xiàn)耐人尋味。 ”
這次組合比賽沒有樂種和形式的規(guī)定,只有時間的限制。朱昌耀認為,組合的作品是取得好成績的第一要素,他說:“評委認可的團隊,其演奏的作品都非常好。這也是中國音協(xié)舉辦這次比賽的一個目的,就是要推動民樂的創(chuàng)作,特別是小組合、小作品,因為小型組合演出可以更方便地為群眾服務。如果每個組合都能把自己所熟悉的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資源,利用好、傳承好、創(chuàng)新好,民族音樂、民族室內樂就會有一個很大的發(fā)展。 ”
新作品不能僅停留在比賽中
在24支參賽隊伍中,中央音樂學院的金磬吹打樂團榮獲了金鐘獎新作品演奏獎,他們演奏的《醉想》 《依我磬聲》等作品受到了評委會的認可。尤其是作曲家李博創(chuàng)作的《醉想》讓嗩吶、笙等樂器都進行了獨奏展示,為了讓每一個樂器都能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李博在創(chuàng)作之先還與演奏者深談以了解樂器的特點,從而寫作,希望各種樂器都能發(fā)揮到最好的狀態(tài),有獨特的表現(xiàn)。民樂組合一直難以解決低音聲部的問題,在創(chuàng)作中他讓組合中的男生用自己的聲音代替低音聲部,這在以往的民樂創(chuàng)作中也是極少見到的。
江蘇茉莉花民樂組合為了參加比賽特意邀請優(yōu)秀作曲家委約創(chuàng)作了6首新作,充分凸顯江南絲竹儒雅飄逸的風格。由崔新創(chuàng)作的《槳聲燈影》就秦淮風韻十足,而另一部作品《戲》則融合昆曲、揚劇、錫劇等多種戲曲元素。
賽場上80 %的新作品參賽令著名二胡演奏家、民樂組合評委姜建華激動不已,她說:“演奏家最擔心的就是沒有作品可演,作品就如同演奏家的衣服一樣,有時候不知道該穿什么衣服出門。這次看到這么多新作品很喜悅,同時也感受到了全國作曲家對民樂的重視。 ”王甫建認為,作曲家不能把自己束之高閣,要沿襲以前的傳統(tǒng),走進社會,走進大眾,描繪時代。一部作品如果不貼近時代就會被人們漠視、冷落,生命力就會大打折扣。上海電影樂團國家一級作曲、民樂組合評委徐景新認為,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他希望新創(chuàng)作的曲子不要停留在比賽上,如果作品能夠到全國各地經常演出,才能推動民樂走向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水平。(中國藝術報/丁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