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排演的傳統(tǒng)京劇《長坂坡·漢津口》在南京江南劇院上演。
昔日長坂坡一役,常山趙子龍單槍匹馬在曹營殺了個“七進七出”,這段孤膽英雄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但由于種種原因,該戲已有近20年未能完整呈現(xiàn)于南京的舞臺之上,不少年輕戲迷更是只聞其名未見其面。為彌補這段遺憾,省京劇院特意從天津請來厲派傳人、厲慧良的親傳弟子蘇德貴,在南京復排這出厲派經典劇目。省京劇院優(yōu)秀青年演員吳亮亮在劇中擔綱主角。為學好這部經典,吳亮亮7月起就跟在蘇老后面學藝,一招一式得其真?zhèn)鳎幇堰@出老戲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出來。
《長坂坡》是厲慧良先生拿手的“厲八出”中的代表作,對一個武生演員來說,能學到這部戲可謂機會難得。而誰能想到,吳亮亮學這部戲竟是“逼”出來的。
談及此,省演藝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柯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吳亮亮今年28歲,到京劇團快10年了。有一次我問他會幾出整本戲,他說只會三出半,其他會的多是選段、折子戲。青年演員中,吳亮亮算不錯了,拿過全國青京賽銅獎,如果連他這樣的優(yōu)秀青年演員都只會三出半,整體情況就可想而知了!闭蛉绱,才有了吳亮亮的厲派《長坂坡》上演。
“全國京劇院團基本都是這個情況。有的人戲校畢業(yè),整本戲才會一出半。這里面有個人原因,也有大環(huán)境的影響!碧K德貴在和記者交流時直言,“一些京劇大獎賽在這里起了很不好的作用。在業(yè)內來說,京劇大獎賽是演員成名的很好機會。但很長一段時間,各地辦的大獎賽都只要求演員唱十五、二十分鐘,長了不要。在這樣的示范效應下,青年演員自然沒了學整出大戲的動力。既然15分鐘就能出名,干嘛還要花功夫學整出戲呢?以前的角兒都是演出來的,哪個大師身上沒個幾十、上百出整本戲?現(xiàn)在的‘角兒’呢,可以說大多是捧出來的。你要問他會幾出整本戲,他都不搭理你。”
對此,省京劇院院長王群很有感觸!熬﹦∈菄,首重傳承。戲曲是口傳心授的藝術,如果年輕演員學的劇目都不完整,這些戲以后還能傳下去嗎?”當然,這里還有些客觀原因,演出機會偏少就是重要的一點。柯軍對記者說,“年輕演員其實也有學習的動力,但問題是演出機會不多——沒有舞臺,你讓他們怎么辦?在這方面,院團也要打開思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敢于推新人。年輕演員肯定不會很成熟,但我們不能總是被動在那里等,而是要創(chuàng)造機會,為他們培育成長的土壤。與其讓年輕人‘熬’成角兒,不如現(xiàn)在就把他們定位為未來的角兒,按照角兒的標準來培養(yǎng)。”
“戲好演,功難練!碧K德貴在和吳亮亮交流時語重心長,“是不是角兒,自己說了不算,獎杯說了不算,只有市場說了算、觀眾說了算。身上必須有‘功夫’,才能讓觀眾信服!睂Υ耍萝姾苁钦J同,“如果你想成角兒,那你會多少劇目、多少絕活,都要量化,要有指標、有數(shù)據(jù),不能‘大概齊’。如果總是指著‘15分鐘’混日子,一輩子都成不了角兒。我經常對青年演員說,只要你們肯多學、多練、多傳承,團里一定會為你們提供舞臺的。”此前,柯軍曾在省昆劇院擔任院長,得益于他的“推新人”計劃,省昆在5年間為青年演員辦了140多個個人專場,傳承了200多出戲,培養(yǎng)了大批昆曲忠實觀眾。
《長坂坡·漢津口》還沒上演,吳亮亮已經給自己加壓了。他告訴記者,“我已經和蘇老師說好了,下個月就開始學整本的《一箭仇》和《挑滑車》,都是武戲的經典代表。團里給我下指標了,一年起碼要學會三出戲。等劇目夠了,還要開專場——壓力很大啊!”(新華日報/沈琰琳 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