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被稱為琴壇怪杰的克萊默與大提琴家德瓦瑙斯凱特、鋼琴家陳薩臨時組成的三重奏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了室內樂音樂會。有趣的是,音樂會的前兩個曲目分別是陳薩與克萊默的獨奏,當晚的全場最佳竟也在這兩首獨奏作品中產生。
三位音樂家演奏拉赫瑪尼諾夫“悲歌”三重奏造成了一種奇特的音樂景觀,他們的風格全然不同卻始終處在一個互相平衡的位置上。克萊默音色密實并具有粗糲感,如同一位冷峻的哲人自成一體,德瓦瑙斯凱特的音樂相對內向,似乎所有聽眾都可有可無,而陳薩以一貫大氣不失細膩的風格在其中調和。三人的演奏并非傳統室內樂的親密無間,更像是三個人互相保持著一定距離又彼此注視。拉赫瑪尼諾夫的“悲歌”變成了一個展現各自旋律的載體,而非一個互相依偎的整體。
相比之下,下半場的舒伯特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更為融洽?巳R默的不動聲色成為三人的引導者。在浪漫的第二樂章中,三人勾勒出一片靜謐的氛圍,而在第三樂章,室內樂特有的對答場景,足以窺見三位演奏家之間的默契。
毫無疑問,給人印象最深的當屬上半場克萊默獨奏的魏因伯格第三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這部作品是一首有旋律但旋律全無章法可言的個性之作,堪稱表現小提琴魅力的絕佳載體。它包含了小提琴演奏的各種技巧,展現出了小提琴音色的各種可能性,克萊默看似隨意卻十分艱深的演奏令人產生渾身戰(zhàn)栗的感覺,在演奏時幾乎將小提琴的表現力推至極限。那一刻,小提琴這件樂器因為克萊默的演奏而偉大!
年過六旬的克萊默是歷史上少數幾位能保持競技狀態(tài)的長輩小提琴家,他的個人藝術告訴人們,在音樂演奏中遵守所有準則,同樣可以塑造出獨一無二的音樂個性?巳R默鐘愛室內樂,但因為他太過獨特的風格,似乎永遠也不會有真正相稱的合作者出現,然而他臨場表現出的才華總能彌補這些遺憾。
這一周,北京的樂迷因為多明戈的到來而沸騰,克萊默難免顯得被冷落,但這卻更加符合他的形象:在這個喧鬧的世界中,他的藝術成為了一塊聽者有心的桃花源。(京華時報/周皓)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