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臺名為“弦意嶺南”的廣東民族樂團新作品音樂會在星海音樂廳上演,為觀眾帶來了《醒獅起舞》、《弦意嶺南》、《行花街》、《佛跳墻》等10余首具有嶺南特色的廣東音樂民族管弦樂新作。這也是繼2005年亮相全國舞臺的“嶺南變奏”大型民族音樂會之后,當代嶺南音樂又一次展現(xiàn)出其蓬勃生機和嶄新魅力。
“作為全國最具實力的獨立建制民族音樂表演藝術團體之一,既要發(fā)出嶺南音樂的聲音,更要探索一條發(fā)展的新路,是廣東民族樂團應有的責任。”中國著名打擊樂演奏家、廣東民族樂團團長陳佐輝在接受新快報采訪時表示,歷時兩年的“嶺南風格民族管弦樂新作品委約創(chuàng)作征集”活動,讓廣東民族樂團的曲目儲備更上一層樓,樂團也將在未來的音樂季中向觀眾逐一介紹代表了新時期嶺南音樂的這30余首優(yōu)秀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23日將開展東南亞巡演的廣東民族樂團,會在泰國、印尼的6個城市奏響嶺南音樂的新老經(jīng)典。
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新作驚喜多 萬變不離“根”
具有開放性與兼容性的廣東音樂獨樹一幟,以其濃郁的風格特色和獨特的韻味在中國音樂近代史上影響深遠。時至今日,廣東音樂早已從傳統(tǒng)的五架頭器樂曲發(fā)展到表現(xiàn)形式多元的嶺南音樂。在以民族管弦樂為主要演奏形式的本場音樂會上,像委約中央民族樂團著名作曲家王丹紅創(chuàng)作的二胡與樂隊作品《弦意嶺南》和鄒航創(chuàng)作的新潮州鑼鼓樂《佛跳墻》,更是“洋為中用”的典型,是嶺南音樂新的經(jīng)典。
“相比較《步步高》、《彩云追月》等廣東音樂昔日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它們的共同之處是都有嶺南音樂的風格特點,而不同之處則在于《弦意嶺南》和《佛跳墻》在創(chuàng)作觀念上運用了現(xiàn)代音樂因素,以及源于西洋管弦樂體裁形式的嶄新創(chuàng)作技法,通過多聲部的寫作,在不減弱嶺南音樂風格特色的前提下,進一步豐富了曲子表達的內(nèi)容和情緒!标愖糨x介紹說,這正是嘗試民族音樂交響化帶來的變化,作品不再是單旋律,整個演奏更有立體感,作品的聲音色彩更有層次感,觀眾聽起來自然就會覺得更為生動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