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
“他的天賦,他的貢獻,在他漫長的職業(yè)生涯中所得到的國際名譽,以及出色的結果將在未來延續(xù),成為全世界音樂和文化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 ”意大利首相恩里克·萊塔在聲明中說到。
意大利當地時間1月20日,被譽為“當代最偉大指揮家之一”的意大利著名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在博洛尼亞去世,享年80歲。他曾執(zhí)掌維也納、琉森、柏林等知名音樂團體的指揮大權,是接替卡拉揚的新一代“指揮之王” 。1973年,阿巴多率維也納愛樂樂團首次造訪北京,當晚的新年音樂會便讓眾多聞訊而來的中國樂迷牢牢記住了他的名字。
阿巴多1933年出生在意大利米蘭的一個音樂氣氛濃郁的家庭,父親拉小提琴,母親與哥哥都會彈鋼琴。7歲時,阿巴多跟著哥哥到斯卡拉歌劇院第一次欣賞音樂會,他從始至終都盯著場上那個叫安東尼的小個子指揮。“感覺像著了魔一樣,我當時就想‘我也要干這個’ 。 ”阿巴多曾回憶說。日后,他進入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和鋼琴,并到維也納音樂學院繼續(xù)深造,跟隨斯瓦洛夫斯基學習指揮。
1963年,阿巴多赴紐約參加第一屆米特羅普洛斯國際指揮比賽并榮獲第一名,隨后獲得伯恩斯坦推薦,在紐約愛樂一個樂季中作為助理指揮。一次偶然的機會, 32歲的他得到了“指揮帝王”卡拉揚的賞識,在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中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繹馬勒《第二交響曲》 。阿巴多的這次精彩演出一鳴驚人,成為他職業(yè)生涯中的轉折點,并從此奠定了其在國際樂壇的地位。此后,他接連擔任斯卡拉歌劇院音樂總監(jiān)、維也納愛樂終身指揮、柏林愛樂音樂總監(jiān)等全球最有分量樂團的一把手,并且一手創(chuàng)辦斯卡拉愛樂樂團、馬勒青年樂團、維也納現代音樂節(jié)。他指揮羅西尼、威爾第、瓦格納等意大利作曲家的歌劇作品尤為出彩,曾獲意大利政府頒發(fā)的最高國家獎章、維也納愛樂樂團授予的尼柯萊金獎、國際馬勒協(xié)會金獎等。1999年,他公開證實自己罹患癌癥,并宣布隱退。然而4年后,他又憑借驚人毅力全面復出,創(chuàng)立琉森節(jié)慶管弦樂團并巡演全球。
阿巴多對古典音樂的另一貢獻是他對于年輕音樂家的挖掘和提拔,當年得他賞識的前妻穆洛娃是當今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女王” ,他的助理指揮丹尼爾·哈丁如今也已經躋身“世界三大青年指揮”之列。阿巴多曾表示:“當我年輕的時候,曾經與博斯塔恩、卡拉揚一起工作,得到過他們很多的幫助。因此我對年輕人也很慷慨,慷慨會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加富有。 ”
對于中國樂迷而言,阿巴多就像一位老朋友。早在1973年,他就率領維也納愛樂樂團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劇場演出《黃河協(xié)奏曲》等作品,并大獲成功。中國著名指揮家譚利華有幸成為那時的觀眾,他說:“我記得他當時的風格十分瀟灑,令人崇拜。2009年他來北京演出后,我們以為還能再看到他,但是沒想到他走得這么快。他的敬業(yè)讓人很欽佩,他的一生追求讓音樂升華,從自然和人文的角度詮釋音樂,當代沒有人能達到。 ”
2009年,阿巴多帶著琉森節(jié)慶管弦樂團再次到北京演出時,包括《黃河協(xié)奏曲》在內,他的每一次指揮幾乎都能做到全場背譜,每個樂句、每個音符都分毫不差地銘刻在心中,然后揮灑而出,讓所有觀眾為之深深陶醉。演出期間,阿巴多還留下很多可愛的花絮,比如他早在演出前一周就到達北京,“我要好好看看北京的變化” ,雖然年事已高,他仍然堅持將重游八達嶺長城作為中國之行的第一站;演出前,他每天坐地鐵來到劇院,“因為地鐵很快,只要20分鐘,坐車則要1個小時,那為什么不選擇地鐵呢?我認為生活要簡單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