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專業(yè)(1302Z1)、藝術碩士-音樂(135101)
本專業(yè)為碩士學位授予點,培養(yǎng)具有良好專業(yè)素質、理論與實踐兼能的中外音樂研究人才。本專業(yè)包含的研究方向有:
1、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本方向主要研究國內外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流變和傳承,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性作曲家、藝術流派及創(chuàng)作理論、創(chuàng)作方法。
導師趙方教授,1960年出生于湖北。先后就讀于武漢音樂學院附中、武漢音樂學院本科小提琴專業(yè),獲學士學位,F(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國家一級作曲,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百人工程”,北京市舞臺藝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評委。創(chuàng)作公演多部大型舞劇、歌曲百余首及大量舞蹈、電視劇、電影音樂。代表作大型舞劇《土里巴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華大獎”和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電影《山鄉(xiāng)書記》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部“華表獎”,歌曲《百合》獲北京市政府文學藝術獎。著作《20世紀中國名歌名曲賞析》。
導師劉潔副教授,1977年出生于湖南。自1992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作曲學科,先后在本院獲得了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3年至今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主要教授課程為:視唱練耳、曲式與作品分析。科研成果:2012年,書著《貝里奧音樂戲劇<迷宮ⅱ>及其相關音樂分析研究》(16萬字),由團結出版社出版。2013年,論文《貝里奧新人聲作品中多元化的文學語言》發(fā)表于《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論文《論肖斯塔科維奇對奏鳴—交響套曲的革新》發(fā)表于《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藝術歌曲《漁家傲》發(fā)表于《音樂創(chuàng)作》。2009年,論文《肖斯塔科維奇聲樂套曲<猶太民間詩歌選>》發(fā)表于《音樂創(chuàng)作》。2007年,評論文章《十載心系民生 一曲懷頌神州》發(fā)表于《人民音樂》。2006年,評論文章《民風造絕響 自然成天籟》發(fā)表于《人民音樂》。2004年,藝術歌曲《祖國正是春天》發(fā)表于《音樂創(chuàng)作》。2003年,評論文章《曲中品“戲”》發(fā)表于《人民音樂》。2002年,評論文章《夏日里的南風》發(fā)表于《人民音樂》。2001年,評論文章《陽光下的祖國》發(fā)表于《人民音樂》。2001年,評論文章《巾幗不讓須眉》發(fā)表于《人民音樂》。
2、音樂基礎理論教學與研究:本方向主攻視唱練耳教學與研究,音樂基礎理論教學與研究,中外音樂基礎理論教學比較研究。
導師王玫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主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多年來,一直從事視唱練耳教學與研究工作,曾先后受聘于沈陽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等多所院校講授視唱練耳課程,主要成果有:我國第一部自主研發(fā)的多媒體一體化軟件教材“考生聽力沖刺”(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法國雷卡視唱系列教程(上海出版社,2011)等;主持參與包括“視唱練耳與多媒體教學研究與應用“在內的各級科研項目近十項;發(fā)表研究論文多篇,其中《V字圖標節(jié)奏同步速記法》從理論到實踐上較有成效地解決了視唱練耳教學中聽寫記譜的問題;獲得獎項有:廣播電視部電教節(jié)目二等獎(電視講座:兒童五線譜入門,1989),全國首屆奧林匹克音樂能力大賽優(yōu)秀輔導教師獎(1992),全國藝術高校視唱練耳與樂理試題設計大賽(樂理課件和聽力課件)優(yōu)秀獎(2007),全國藝術高校視唱改編&創(chuàng)作&演唱大賽優(yōu)秀獎(2008)等。
導師劉潔副教授,1977年出生于湖南。自1992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作曲學科,先后在本院獲得了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3年至今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主要教授課程為:視唱練耳、曲式與作品分析?蒲谐晒2012年,書著《貝里奧音樂戲劇<迷宮ⅱ>及其相關音樂分析研究》(16萬字),由團結出版社出版。2013年,論文《貝里奧新人聲作品中多元化的文學語言》發(fā)表于《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年,論文《論肖斯塔科維奇對奏鳴—交響套曲的革新》發(fā)表于《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藝術歌曲《漁家傲》發(fā)表于《音樂創(chuàng)作》。2009年,論文《肖斯塔科維奇聲樂套曲<猶太民間詩歌選>》發(fā)表于《音樂創(chuàng)作》。2007年,評論文章《十載心系民生 一曲懷頌神州》發(fā)表于《人民音樂》。2006年,評論文章《民風造絕響 自然成天籟》發(fā)表于《人民音樂》。2004年,藝術歌曲《祖國正是春天》發(fā)表于《音樂創(chuàng)作》。2003年,評論文章《曲中品“戲”》發(fā)表于《人民音樂》。2002年,評論文章《夏日里的南風》發(fā)表于《人民音樂》。2001年,評論文章《陽光下的祖國》發(fā)表于《人民音樂》。2001年,評論文章《巾幗不讓須眉》發(fā)表于《人民音樂》。
3、音樂演奏:本專業(yè)研究方向有:(1)小提琴演奏藝術,主要研究小提琴傳統(tǒng)曲目,教學理論,流派風格,歷代大師,發(fā)展趨勢。(2)室內樂演奏藝術,主要針對國內音樂/藝術院校普遍缺乏系統(tǒng)訓練的教材,規(guī)范教學的理論這一長期以來存在的狀況,在合奏技巧,經(jīng)典文獻,課堂教學和舞臺實踐的合理結合等方面作出有建設性, 能指導教學方向的研究。
導師楊戈芳副教授,1963年出生于武漢,先后就讀于武漢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美國辛辛那提音樂學院,師從高毅教授,鄒廷恒教授,林耀基教授,薩斯曼斯豪斯教授,迪蕾教授。 在1985年獲得武漢音樂學院學士學位,1985年任教于武漢音樂學院,1991年獲得辛辛那提音樂學院碩士學位。1992年任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院小提琴演奏和室內樂教授。1992年任世界著名亞歷山大四重奏第一小提琴。
導師陳曉偉副教授(僅在藝術碩士音樂專業(yè)下招生),多年來一直從事小提琴的演奏與教學工作,曾先后在海政歌舞團管弦樂隊、中國廣播交響樂團、美國圖森交響樂團、德國波恩貝多芬音樂廳樂團、慕尼黑交響樂團等著名演奏團體擔任過樂隊副首席和第一小提琴演奏員等職。從事小提琴教學工作之后,所教授的學生有的活躍在國內各演奏團體,有的出國深造,先后考取了佐治亞州立大學音樂學院、波士頓大學音樂學院、密西根大學音樂學院、南加州大學音樂學院等著名音樂學府攻讀碩、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1、小提琴演奏藝術,主要研究包括巴洛克、古典、浪漫和近現(xiàn)代時期的經(jīng)典小提琴作品、各個時期不同的小提琴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演奏風格。2、小提琴基礎教學,主要研究小提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歷史上不同的小提琴演奏流派及其特點和發(fā)展趨勢。
4、音樂史論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外音樂史的源流與發(fā)展,包括各個歷史時代的音樂流派、音樂風格、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中外音樂思潮和哲學觀念變化的研究。
導師齊柏平副教授,1963年生于湖北。1989年武漢音樂學院本科畢業(yè)。1994年7月獲廈門大學藝術教育學院文學碩士學位。1994年7月至1999年9月在武漢音樂學院任教。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于中央音樂學院攻讀獲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9月至今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的主要課程為《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民族音樂》、《中外音樂鑒賞》等。曾于2000年6月6日至6月20日赴香港參加第二屆全國旋律學會議。主要論文有《“拿來主義”、“危機論”與“超越派”——對當前音樂界中西之爭的思考》、《中國先秦儒家音樂觀的本質及特征》、《論先秦禮樂的發(fā)展變遷及其思想作用》、《鄂西土家族與荊楚漢族民歌旋律的比較研究》、《唐代古琴概述》、《竹枝研究》、《中國民歌的美學功能芻議》等20多篇。著作有《土家族喪葬儀式音樂的文化研究》、《20世紀中國音樂表演藝術與作曲技法理論文獻綜述》、《中國土家族民歌文化專題研究》等。
該專業(yè)方向僅在音樂學專業(yè)(1302Z1)招生。
推薦閱讀: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