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日下午,走進北京中山公園里綠蔭掩映的中山音樂堂,都會聽到孩子們歡樂的笑聲和歌聲,這是北京春天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在進行一周一次的排練。與許多合唱團排練時的緊張感不同,這個合唱團的孩子們似乎是在“嘻嘻哈哈”中完成每周的排練,原來這是孩子們在實踐駐團指揮蘇丹娜老師設(shè)計的“玩中學”合唱方法。
第一要快樂,第二要創(chuàng)造
“笑一笑,開心地唱,這樣的歌聲才動聽!痹诠P者旁聽春天合唱團排練課的時間里,聽到蘇丹娜老師對孩子們說得最多的一個字,就是“笑”。同樣,在她指揮的一舉手一投足之間,臉上也一直洋溢著和藹可親的笑容。孩子們因為相隔一周產(chǎn)生的小小拘謹生疏之感,也在笑聲中很快化解,迅速進入了歌唱的狀態(tài)。在春天合唱團里,“笑”是合唱前最好的熱身。
蘇老師強調(diào)說,她做合唱團的理念關(guān)鍵就是:讓孩子們快樂,“enjoy the music”。在年齡很小的孩子們組成的小班里,孩子們要學的是看譜、唱準,為進入合唱打基礎(chǔ)。而這個讀譜不是“死”讀,蘇老師設(shè)計了一套特有“玩中學”的方法:比如,她會讓孩子們學一首只有“咪嗦啦”的小兒歌,學完之后,她先示范創(chuàng)作如“咪嗦啦嗦咪”的音,讓孩子們模仿,自己將三個音組合創(chuàng)作,這時候孩子們都很踴躍,有的孩子樂感比較好,她會往難里唱“咪嗦啦嗦咪嗦啦”,有的孩子不太會,就只是“啦啦啦”。無論難易,蘇老師鼓勵孩子們都自我創(chuàng)作。每個孩子創(chuàng)作,大家都跟著唱一遍,20個孩子就唱了20遍。孩子們在覺得有趣好玩之余,無形中就把“咪嗦啦”的固定音高定在了腦子里。音高有了之后,蘇老師會編一個兒歌,把五個手指頭比作五線譜,將“咪嗦啦”所在的音階唱到兒歌里,同時把節(jié)奏加進去,讓孩子們在身體晃動或跺腳之間掌握準確的節(jié)奏韻律。通過各種有趣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演唱自己創(chuàng)作的旋律和節(jié)奏,蘇老師把枯燥的視唱練耳化為好玩的游戲,一個音一個節(jié)奏的累積讓孩子們學會歌唱、學會合唱。
有多樣的“我”,才有豐富的“我們”
在春天合唱團里,曾經(jīng)有一個男孩聲音條件不是很好,每次排練時聲音總是顯得“突!保K老師沒有用簡單把他換下來作為解決辦法,而是讓他站在不同位置,試驗怎樣能使其聲音和諧。終于,一次偶然的機會,蘇老師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和另外一個孩子的聲音合在一起時突兀感消失了。她感慨地對筆者說,讓孩子“合”在合唱里的方法很多,但不是要孩子們抹殺個性。她覺得,合唱只有唱法、訓練方法不同,而沒有一個共同的聲音標準,正因為有各種各樣有個性的“我”,才組成了音色豐富的“我們”,團與團之間的區(qū)別,就是多彩的“我們”的區(qū)別。蘇老師說,童聲合唱里以純真的真聲為主,每一個合唱隊員都能獨唱,其實是能力強的表現(xiàn),只要注重和諧就好。指揮要做的,不是強迫孩子們放棄個性的聲音,而是為這個聲音找一個合適的位置,用訓練方法使得“我”去支撐“我們”。就如同一個弦樂聲部一樣,有的孩子聲音是小提琴,有的是中提琴,有的是大提琴,如何組合、如何控制音量來達到想要的聲音效果,是考驗指揮的一項工作。
蘇老師坦言,目前形勢下在合唱指揮與教師之間,總覺得有一種難以平衡的無奈。身為指揮,挑選出優(yōu)秀的尖子組合,帶領(lǐng)孩子們參加各種比賽獲獎似乎是重要的任務(wù);身為教師,她更多希望孩子們在合唱的快樂中學會合唱的人文精神——團隊精神與角色轉(zhuǎn)換。合唱里有常做主旋律的高聲部,有作為橋梁的“二聲部”,有打基礎(chǔ)的貝斯聲部。貝斯聲部一直要托住高聲部,和聲聲部一定要連接好高音與貝斯之間。有時高聲部是主角,有時二聲部是主角,這與生活中不斷變化的人生角色是一樣的。蘇老師希望孩子們能在合唱聲部和諧中領(lǐng)悟人生和諧的方法。她始終堅持,合唱團是應(yīng)該要努力獲獎,但這不是合唱最終的目的,正如春天合唱團“Music for Mind”的理念所言,音樂是為了成長,為了更好的探索和認知這個世界而做的準備。 (音樂周報:陳茴茴)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大約在14世紀,歐洲出現(xiàn)了一種在多弦樂器上加鍵而成的擊弦古鋼琴——克拉維卡琴。這種古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