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的歷史
吉他音樂的誕生及其發(fā)展,我們對它進行糸統(tǒng)的分析與研究,便是所謂的吉他音樂史。其重要的內(nèi)容包括,樂器構造,性能等的發(fā)展過程,吉他音樂本身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結構,,各個時期的吉他代表人物,等等。我們將盡力從有關文獻及辭典中,進行一點一滴的探索與研究。
一、魯特與吉他的關系
最早的魯特琴是各式各樣的長頸樂器,并且只有極少數(shù)的琴身是從圓形或梨形衍化而來。歐洲吉他被歸入其中的短頸魯特,出現(xiàn)時間要比長頸魯特晚幾個世紀。最早的吉他形狀的短頸魯特是基督紀元開始后不久出現(xiàn)于中亞細亞的。中世紀的魯特以及對它們的結構的描述顯示了它們的琴身與琴頸是由一塊木頭做成,而面板是以后再組裝到共鳴箱上的。不過在阿拉伯音樂中享有很高地位的樂器烏德(UD)算是一個例外。烏德這種樂器形若半梨,琴頸上面沒有弦枕,裝有四副雙弦,用木撥子彈奏;后來又增加了一副雙弦,用鷹的羽翎代替了木制的撥子。從阿拉伯的這種魯特琴傳入西班牙后,這種弦樂器在西班牙得到了革新和改良:魯特琴的胴體從梨形轉(zhuǎn)變成扁平,表面板則由圓球形狀變成有輪廓的蠶繭形。這樣就改變了有長時間宿緣的異教徒所喜好的不純音,而獲得了希臘的希他拉琴所具有的普性。由此誕生了吉他。阿拉伯魯特琴在西班牙的改良,使西班牙理所當然地成了“吉它祖國”,而由魯特琴向吉他的發(fā)展也正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然結果。
二、吉他音樂的萌芽
十六世紀時,吉他仍然是一種為大眾所彈奏的娛樂樂器 ;隨著弦數(shù)的增加、性能的提高、構造的改良,它才逐漸地成為能夠登大雅之堂的正統(tǒng)樂器。在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不提到對其做出巨大貢獻的兩位先驅(qū)開拓者:天才詩人比先特·約斯比內(nèi)爾(VICENTE ESPINET)和醫(yī)學博士胡安·卡羅斯·阿馬德(JUAN CARLOS AMAT)。
三、古典時期
吉他的古典時期,在音樂史上,又稱為吉他的“第一黃金期”,即從1790年到索爾、阿瓜多、朱利亞尼等音樂家所經(jīng)歷的時代。這一時期,歐洲的吉他界人才輩出,主要以巴黎為中心。在復興地的西班牙則以蒙雷迪、阿瓜多與索爾等吉他演奏家為代表。
意大利吉他三巨星
·莫洛·朱利亞尼(MAULO GIULIANI1781—1829)
朱利亞尼是古典時期堪稱索爾并架齊驅(qū)的意大利吉他演奏家、作曲家。1781年7月27日生于意大利巴列塔(BARLETTA)。
他從幼年時期開始學習作曲及大提琴和長笛等樂器,后改學吉他,逐漸顯露出他的音樂才華。十八歲時,他就以著名音樂家的身份在歐洲大陸巡回演出。據(jù)A·P·加布的證實,貝多芬的那句“吉他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管弦樂團”的贊嘆,就是在欣賞了朱利亞尼的演奏后,發(fā)出的肺腑之言。
1806年,朱利亞尼定居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在此地教授吉他,并致力于作曲。1808年4月,朱利亞尼首次演出他的代表作《吉他協(xié)奏曲》(作品32)并得到高度評價。1813年12月貝多芬《第七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次演出時,朱利亞尼在樂隊里演奏大提琴。演奏、作曲、教育等各方面積極的音樂活動,使朱利亞尼成為維也納古典吉他音樂活動的中心人物。在當?shù),他被稱贊為最杰出的吉他演奏家。同時,他與許多知名鋼琴家、大提琴家、作曲家結為知交,如德國著名的古典音樂大師貝多芬、奧地利著名吉他音樂家安東·迪亞貝里、被譽為“交響樂之父”的海頓等。朱利亞尼最獨特的音樂活動,就是經(jīng)常和鋼琴家方美爾·蒙西約雷斯以及小提琴家邁西達同臺演出,并一同譜寫吉他樂曲,這樣就使更多的著名音樂家了解到吉他的特色,對吉他的發(fā)展起到了無法估量的作用。
朱利亞尼于1819年歸國,到了威尼斯。翌年移居羅馬,作為吉他演奏家繼續(xù)其音樂活動。后來他又到荷蘭、蘇俄等地巡回演出,特別是在俄國取得極大的成功。他把作品100號的練習曲呈獻給皇太子妃迪利奴·曼西可夫,并為七弦的俄羅斯吉他作曲。二十年代他到英國旅行演出,與索爾竟演。
朱利亞尼全家都是音樂家,其長子美凱爾是位卓越的歌唱家,女兒艾密莉是吉他演奏家。
1829年5月8日,朱利亞尼在拿波里(即現(xiàn)在的那不勒斯市)逝世。
朱利亞尼所創(chuàng)作的吉他作品之多,是其他作曲家所不及的。近年仍然錄制唱片的代表作有:用兩把吉他表演的《協(xié)奏風格的變奏曲》(作品130),《小提琴與吉他的歌調(diào)》,用小提琴或長笛跟吉他演奏的《E小調(diào)大奏鳴曲》(作品25)和《A大調(diào)大奏鳴曲》(作品85),吉他獨奏曲《英雄的大奏鳴曲》(作品150),《C大調(diào)吉他奏鳴曲》(作品15),《小奏鳴曲》(作品71),《主題與變奏》(作品105),《大序曲》(作品61),《西班牙福利亞主題變奏曲》(作品45),《亨德爾主題變奏曲》(作品107)以及吉他協(xié)奏曲多首。
朱利亞尼的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的個性,音樂充滿活力而明快,樂曲展開時直截了當?shù)卦斐珊甏蟮臍鈩。常用各種音型的分解和弦和琶音式的織體寫法。朱利亞尼的演奏,主張用右手指甲撥弦,據(jù)傳其演奏風格與創(chuàng)作一樣,豪邁奔放而明快灑脫。
·費爾迪南多·卡魯里(FERDINANDO CARULLI 1770—1841意大利著名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作曲家。1770年2月20日生于拿波里(NAPOLI,即現(xiàn)在的那不勒斯市)。
卡魯里出身于書香門第,自幼隨牧師學習大提琴,后改學古典吉他,青年時就已成為吉他演奏名手。1808年前往巴黎舉行音樂會獲得好評。從此定居于巴黎,進行演奏和創(chuàng)作,在當?shù)乇环Q為最杰出的吉他演奏家。1810年,卡魯里四十歲的時候,在巴黎出版了《吉他演奏法》(作品241)一書,繼而多次重版,在第六版里又增加了六首練習曲和一些小品。隨著這一教程的暢銷,卡魯里又聞名于藝術之都巴黎。這本教程與同時代其它教程比較起來,更適合初學者學習。它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初學者在對樂曲的練習中,逐漸掌握吉他演奏技巧,領悟到曲式的構造(如二段體和三段體的形式),以及有關和聲的和諧與不和諧的區(qū)分等。在當時的吉他教程中,課程配置如此合理,理論指導如此透徹的教程,還不多見。`1825年,他在巴黎又出版了為吉他演奏者撰寫的和聲學。
卡魯里一生創(chuàng)作了近四百首吉他曲,其中包括協(xié)奏曲、各種重奏曲、變奏曲、練習曲等。代表作有《A大調(diào)吉他協(xié)奏曲》(作品140)、《A大調(diào)序曲》(作品6之1)、《A大調(diào)奏鳴曲》(作品21之1)、《大奏鳴曲》(作品114)、《小二重奏曲六首》(作品34)、《小夜曲三首》(作品96)等。他的作品結構勻稱而古樸典雅,具有豐富的和聲和優(yōu)美的樣式。他的許多吉他獨奏曲易演奏,迄今依然被選作吉他教材。
此外,卡魯里還做過十弦吉他。(加上四條低音開放弦)1841年2月17日,卡魯里逝世于巴黎。
·馬迪奧·卡爾卡西(MATTEO CARCASSI 1792—1853)意大利著名的古典吉他演奏家、作曲家。1792年生于佛羅倫薩(FIRENZE)。
卡爾卡西自幼學習吉他,十八歲時就已嶄露頭角,名聞意大利。二十歲時,他前往德國進行旅行訪問演出,獲得成功。1820年,在他二十八歲的時候,他實現(xiàn)了在藝術之都巴黎獲得成功的愿望。在巴黎,他以自己的成績確立了吉他名演奏家和吉他教授的地位,他的名聲已超過了先行巴黎的前輩卡魯里。隨后,他又在英國首都倫敦首演成功。從此,為了巴黎和倫敦的演出活動及教授吉他音樂,他多次往返于巴黎與倫敦之間,并多次訪問德國,在德國的各主要城市巡回演出。1824年秋天回到倫敦,翌年六月在皇宮歌劇院演奏。1828年,卡爾卡西以吉他獨奏家的身份和著名歌唱家舒德忖哈烏森夫人在阿卡伊魯·魯姆音樂廳同時演出。當時,該音樂廳是一流演奏家的演出場所,舒伯特、蘇塞約迪、蒙西雷斯以及12歲的李斯特、門德爾松等,都曾在這里進行過精彩的演奏。雖然,該音樂廳已于1830年在一場火災中焚毀,然而,這些著名音樂家包括卡爾卡西的演奏為音樂廳的歷史留下了輝煌的一筆。在倫敦獲得極大成功的卡爾卡西,其后又回到巴黎。1836年曾一度回到意大利,繼續(xù)從身吉他演奏及創(chuàng)作。而后,他又兩次受到倫敦方面的邀請,到英國各主要城市巡回演出,并再次獲得極高的評價。 卡爾卡西最后定居于當時的吉他文化中心巴黎,直至1853年1月16日去世。
卡爾卡西的優(yōu)秀作品《卡爾卡西古典吉他教程》(作品59),估計最早于1836年首次出版,當時分為三個分冊。1896年發(fā)表增補版。后來出版過經(jīng)他人增刪的各種版本。經(jīng)過增補的中譯本由人民音樂出版社于1986年1月出版。在吉他音樂教育方面,本書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此外,《卡爾卡西練習曲二十五首》(25 ESTUDIO,作品60)也是他的主要代表作。由劉貝特(M、LLOBET)和馬撒(R、S、MOZA)等標注指法。對于吉他學習者來說,卡爾卡西教程中那些活潑動聽的練習曲,無疑要比卡魯里的練習曲更令人喜愛,因而擁有極高的普及度。學習吉他,卡爾卡西是一條必經(jīng)之路。
卡爾卡西創(chuàng)作的吉他作品還有:《八首慰安曲》、《三首瑞士風的歌與變奏》、《十二首小品》、《田園曲》、《六首狂想曲》、《俄羅斯風格與主題變奏》、《三首回旋曲》、《三首奏鳴曲》及歌劇《黑頭巾主題幻想曲》等。其作品編號73,有300曲之多。
卡爾卡西的音樂華麗、輝煌,充滿新時代的旋律,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