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弦是二胡演奏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常用的一種技法。揉弦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音色的美感和二胡的表現力。對自學的人來說,揉弦又是一個較難掌握的技巧。二胡的教材,以及視頻教程對揉弦的講解又過于簡單。揉弦又是一種既有章法又無定法的技巧,還有些說不透的內涵。我雖然苦苦思考、笨笨地練習,至今也未吃透揉弦的奧妙。在這里,僅把自己的思考與些許體會整理出來,與朋友們共同討論。
討論以使用最普遍、最廣泛的滾揉作為重點,大致歸納出以下幾條操作方面的問題,供作參考。
1, 名家提示:
趙寒陽教授說:“揉弦是演奏者內心樂感的一種自然流露,在演奏時,揉弦都是下意識的動作,沒有人想著動作去揉弦的,而是要想著聲音去揉弦!
嚴潔敏教授說:“演奏者是在心中先聽見他想要的那種聲音,然后才演奏出來!
2, 揉弦與放松。
左手的放松是揉弦的關鍵。手腕、手掌、手指的任何一點僵硬,都會影響揉弦的效果。把左手練軟、練活,是練習揉弦的重頭課。而放松又是沒有上限的要求,只有自身的感悟。因此找到放松的感覺,才是入門的一課。
3, 揉弦的支點。
手腕是支撐手掌活動的力點,也是將手臂的力傳導到手指的中轉站。但它不能作為揉弦時手掌擺動的支點。如果以手腕作支點,揉弦的頻率會很慢,速度一快就無能為力了。揉弦的支點應在虎口的左側、拇指的根部(有時要用到其下的大魚際)。根據我的摸索,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所有手指伸曲、和按內弦時的高度靈活。
4, 揉弦的手型。
手型決定揉弦的效果。正確的手型是,在第一把位時小臂自然與琴桿保持45度左右的夾角,隨著把位的下移,這個角度逐漸增大。手掌握空拳,若含雞蛋。手腕與小臂、手掌外測平面基本成一直線,只有在3、4指按弦時,手腕才向內彎曲。觀察名家的揉弦動作,當手掌作上下擺動時,手腕的動作很小。揉弦時,手指第一關節(jié)的伸曲,帶動整個手掌的上提與下落。
5, 手掌的重力。
手掌作上下運動時,要重視手掌下落的重力作用。這是體現放松程度的一個硬指標。這與運弓中借用弓子的自然重力的道理是一樣的。臺灣的隆中隠先生在他自創(chuàng)的“自然揉弦法”中,特別強調手掌的重力作用。如果不會借用手掌的重力揉弦,就體會不到自然放松的感覺,揉出的聲音也不會好聽。
6, 揉弦的指型。
之所以提出指型,是為了便于討論手指在揉弦時的形態(tài)。由于各個手指按弦的自然位置不同,決定了各手指操作方法的差異。其中,中指的位置最為有利,便于揉弦時的自然伸曲。食指靠上,不得不將第一關節(jié)彎曲,不利于自然伸展。補救的辦法一是將其他手指都一起收攏彎曲(請注意趙寒陽的一指揉弦動作);二是手掌位置略為下降,使拇指根部下的大魚際靠在琴桿上,作為手掌輔助的活動支點。無名指的位置偏下,第一關節(jié)處于只直不彎的狀況,手掌的活動幅度受限,操作起來極不靈活。補救方法是手掌略向內彎,并將食指伸直,增加揉弦的靈活性。小指無法用滾揉,只能壓揉。其輔助動作是用3指或2、3指同時按弦,增加小指按弦力度;把1指伸直,增加小指壓揉的靈活性。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可以自行摸索適合自己揉弦的指型。
撥浪鼓,古稱鞉鼓。藏、納西、蒙古、 滿、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藏語稱達克、繞魯、熱巴窮格...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