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納的四聯(lián)劇“指環(huán)”第三部《齊格弗里德》與其他三部相比,是陰暗晦澀的一部。這部劇在瓦格納所編的鴻篇巨制中,承擔著補充劇情的作用。整個故事圍繞著男主人公齊格弗里德的身世展開,就像是一部人物傳記。從上一部《女武神》開始的劇情斷片部分,都由擔當劇情交代的對話形式補白。以漫游者形象出現(xiàn)的沃坦是其中的關鍵人物,三幕中他與米梅在第一幕的針鋒相對,與法夫納及阿爾貝里希在第二幕的招降規(guī)勸,與男主角在第三幕的短暫相會和真相大白以及最后的落荒而逃,都是以劇情推動故事發(fā)展的例子。相較于以心理描寫推動的《帕西法爾》和以感情推動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指環(huán)”的驅(qū)動體系更為直白。
繼2013年亮相的《女武神》后,中央歌劇院本土打造的《齊格弗里德》于9月21日首演于國家大劇院,亦維系了前作的導演與舞美處理風格,賦予直白易懂的劇本解讀。在舞臺上,追光和頂燈被大量使用,巨屏投射出天氣的不同變化,強化情緒和場景變化。最考驗導演和舞美處理的“屠龍”一段由真實搭建的電動恐龍模型擔當。“林中鳥”以巨屏上的小鳥畫面解決。
與之前的全華班陣容不同,此番的兩大角色布倫希爾德與齊格弗里德均由外籍歌唱家支撐。這部歌劇對于這兩個角色有著近乎殘酷的考驗,尤其是齊格弗里德,唱全三幕。雖然布倫希爾德僅在第三幕第三場中出現(xiàn),但她與齊格弗里德的對手戲構(gòu)成了整部歌劇的劇眼,也是歌劇中最為跌宕起伏的一場。由德國男高音克里斯蒂安·沃伊特和女高音莉莎·利文斯頓擔綱的這對鴛鴦在第三場的愛情對手戲中有諸多優(yōu)秀表現(xiàn)。齊格弗里德喚醒布倫希爾德后,女主角演唱的唱段猶如“太初即開”般呈現(xiàn)于舞臺。沃伊特以他清秀迷你的形象塑造了一個被布倫希爾德征服并第一次知道“恐懼”的英雄形象。沃伊特的音量較之傳統(tǒng)英雄男高音更小,從其羅恩格林式的演唱方式中能夠感受到齊格弗里德純良天真的一面,尤其是“林中鳥”一段,他與郭橙橙演唱的小鳥以及木管組交相輝映,構(gòu)成全劇最充滿靈動與機智的場景。
但是作為對整個戲劇觀念的引領,管弦樂無疑在瓦格納的樂劇中占據(jù)了主導性地位。俞峰執(zhí)棒下的中央歌劇院樂團驍勇善戰(zhàn),在樂池里發(fā)出了驚濤駭浪般的音響。第三幕第三場布倫希爾德“撥云見日”的鋪陳高貴莊嚴,漸強的效果猶如猛踩高性能的跑車油門加速轟鳴一樣讓人直呼過癮。在其他部分,弦樂均提供了十分可靠的鋪墊,場外圓號和木管組時有畫龍點睛之處。主導動機在各個聲部的強化像教科書般將人物性格標簽清晰展現(xiàn)在聽眾面前。
不過這場演出中最搶眼的莫過于黑馬劉怡然。他的米梅融貼切歌聲類型技巧與到位舞臺形象于一體,可謂亞洲一流的米梅扮演者。就像王威因《女武神》而發(fā)達一樣,劉的出現(xiàn)可能是這套呼之欲出的本土版“指環(huán)”全集最大的功績:發(fā)掘出平日沒有機會展現(xiàn)實力的國產(chǎn)瓦格納實力唱將。想必這也是核心技術國產(chǎn)化的關鍵。
□唐若甫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