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超化吹歌起源于商周宮廷音樂,后作為千年古寺超化寺慶典音樂沿用至今。古老的韻律穿越四千多年滄桑。
1月5日下午,在新密市超化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掛著超化吹歌排練基地的牌子,一間教室內,30多人組成的演奏隊伍正在排練超化吹歌的經典曲目《傳令》。演奏人員主要是來自附近學校的師生及音樂愛好者,超化吹歌文化研究會是組織者。
演奏隊伍中,一位白發(fā)老人不時指導著演奏者的音準和節(jié)奏,他就是錢林申,今年82歲。大伙兒說:“沒有錢老師,吹歌這個文化遺產就會失傳。”我們或許永遠也聽不到這穿越千年的皇家音樂。
錢林申的家就在超化鎮(zhèn)河西村,他上世紀50年代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學院,即現在的武漢音樂學院前身!澳菚r候我喜歡繪畫,一心想上美術系,可老師說我二胡拉得好,就安排我上了音樂系!碧崞甬斈辏X林申老人神采奕奕,他的二胡在新密地區(qū)很有名氣,以至于當時大學面試他的老師聽過后,說他的水平已經是學校里最高,沒有老師能教他,非要讓他學其他樂器。
大學畢業(yè)后,錢林申成績優(yōu)秀,留校教書,直到上世紀70年代,無意中與自己的老師談起家鄉(xiāng)的吹歌,這位對中國古代宮廷音樂研究頗深的學者告訴他,一定要把超化吹歌保留下來,這是炎黃子孫的大事。
于是,錢林申調回到家鄉(xiāng)新密,在縣文化館工作,還未到工作單位報到,就開始到鄉(xiāng)間尋找能唱出吹歌曲子的老人。他說:“當年只有幾位七八十歲的老人能唱出吹歌的曲子,如果過幾年這些老人去世,吹歌就失傳了。”他買來卡帶式錄音機,將老人唱的曲子錄下來,然后逐個音符記錄成樂譜。至今在老人的家中,仍保存著一臺老式錄音機。
有了樂譜,還得有人演奏。1979年,開封地區(qū)舉辦民間音樂會演,超化吹歌代表密縣參演,20多名演奏者的排練任務交給了錢林申!皡⑴c演奏的多是農民,排練一開始,一會兒有人回家挑水、一會兒又有人摘菜。后來把大伙兒集中在縣招待所,30天完成排練!卞X林申說。當時,超化吹歌已經18年沒有表演過了,但表演的樂器還在。所有的樂器,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期間,村民宋現頭冒著危險藏在自己的房檐下才得以保全的。
今年50多歲的宋文建是當年開封會演的演奏者,他當時是超化一所小學的音樂老師。他說:“演出隊伍中有的根本不認識樂譜,錢老師白天晚上手把手教,硬是在幾個月時間完成排練!边@是超化吹歌“文革”后第一次正式登上舞臺,并獲得眾多音樂界專家認可。2008年6月,“超化吹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每周一下午,錢林申老人都會到超化吹歌排練基地,指導學員們排練吹歌,吹歌也被作為超化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的興趣課程。新近成立的超化吹歌文化研究會秘書長于松偉告訴記者,他們正著手結合當地的文化旅游產業(yè),進一步研究發(fā)展光大超化吹歌,讓更多的人領會中國古代皇家音樂之美。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