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音樂人三寶觀看了百老匯歷史上連續(xù)演出場次最多的音樂劇《貓》的錄像帶,之后便愛上了音樂劇。
30年過去了,三寶想要創(chuàng)作一出本土音樂劇,抗衡安德魯·勞埃德·韋伯(英國音樂劇作曲家,《貓》即他的作品——編者注)的一些優(yōu)秀作品。自2005年,三寶創(chuàng)作了7部音樂劇,最新一部《聶小倩和寧采臣》目前正在全國巡演。
盡管得到政府資金的支持,但三寶的音樂劇至今尚未盈利。三寶表示:“人們需要時間來認可這一藝術(shù)形式。十年之前,中國沒有人會花錢買電影票,但現(xiàn)在呢?”
一些百老匯音樂劇俘虜了中國觀眾的心!侗瘧K世界》2002年在上海首演即取得成功。2011年8月開始巡演的中文版《媽媽咪呀!》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豪取2000萬元票房。北京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民族音樂與音樂劇研究中心主任周映辰表示,高票價意味著這些劇目只能接觸到數(shù)量有限的觀眾,而且只有那些最容易理解的百老匯劇目才能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她說:“《媽媽咪呀!》很有娛樂性,這是中國人愿意接受它的原因!
無論如何,中國觀眾對這些音樂劇的好評,使三寶這樣的音樂人相信,將百老匯式的表演與中國故事相結(jié)合,總有一天會火。
三寶說,他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之一便是全面型演出人才的稀缺。他表示,中國很少有演員擁有音樂劇需要的唱跳俱佳的功底。古典音樂鑒賞人徐璐陽(音)也表示,音樂劇制作方通常難以承擔(dān)吸引頂尖人才所必需的高額報酬。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