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琴臺音樂節(jié)更以古琴音樂會與古琴藝術沙龍舉行
武漢和古琴藝術有著深厚的淵源,此次第四屆琴臺音樂節(jié)更以古琴音樂會開幕。昨日,眾多古琴大家齊聚晴川閣舉行古琴藝術沙龍,為武漢發(fā)展古琴藝術建言。
沙龍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古琴家龔一,著名蜀派琴家曾成偉等,歷數(shù)武漢在歷史上與眾多琴家的深厚淵源,認為武漢發(fā)展古琴藝術,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龔一說,現(xiàn)在各地方都在挖掘發(fā)展本地的文化特色,“提到琴臺、伯牙、子期,都知道是武漢,這個在全世界已經形成口碑,F(xiàn)在武漢音樂學院也有丁承運等琴家傳承,因此武漢發(fā)展古琴藝術,已經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彼ㄗh,武漢應該加強古琴的學科基礎建設,將古琴作為一項長遠的發(fā)展方向來推廣,而不僅停留在一時、一任上。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古琴家兼音樂史家吳釗,在來漢演出前為了演出效果費盡心思,還特意挑選了最好的琴。他說,現(xiàn)在的劇場動輒上千人,而古琴的聲音太小,“武漢應該為古琴修建專門的劇場,不需要很大,但音響設計要很講究,不能失真!彼J為,傳統(tǒng)的琴家往往集中在一家一地,受地方風俗和音樂的影響很深,作品和演奏技法都有著鮮明的特色。而目前中國音樂學院的體制基本上沿襲自歐洲模式,古琴進入音樂學院教學后,各個流派的面目逐漸模糊:“現(xiàn)在有種不分東南西北,大家都是一副面孔的感覺。武漢發(fā)展古琴,應該注意保留流派和地方的特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丁承運,回憶起1986年首屆琴臺音樂會上一張古琴演奏的往事,和今日大家云集的盛況相比,他認為武漢和古琴藝術的淵源歷來深厚,而如今也得到了更多重視:“希望我們今后能夠深層發(fā)掘古琴的內蘊,而不僅是因為一時熱度流于表面的關注,這才是長久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途徑!
昨日的古琴沙龍,還吸引了眾多中外粉絲前來追“星”。來自越南的阮廷俊在漢已經生活10年,他不僅學琴、制琴,還經營著一家琴坊。他提議,武漢打造知音文化品牌,應該對古琴的推廣以及琴家開琴館、辦學校等推出優(yōu)惠政策,“武漢的地鐵、公交、廣場、公園,能不能多放一點古琴音樂?讓外地人到武漢來一聽見這些曲子就知道,我們來到了高山流水的故鄉(xiāng)”。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