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戰(zhàn)地琴人”:馬克西姆
臺下的他,溫文爾雅,有著東歐男人的神秘與魅惑之美。而到了臺上,那雙聞名世界的靈巧手指便宛如跳躍的精靈,飄逸靈動,蘊含豐富的琴音伴著他動情的演繹,如一匹烈馬,盡情馳騁在屬于他的音樂草原。一曲終了,掌聲如潮水般響起,而臺上的他,只是稍作休息,便繼續(xù)在陽光下演奏。
10月15日下午,雅馬哈電子鍵盤大賽啟動儀式現(xiàn)場,身為代言人的馬克西姆亮相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一身黑色休閑西裝的馬克西姆頻頻向現(xiàn)場的觀眾揮手互動,臉上帶著溫和的微笑?±噬铄涞奈骞,高挑挺拔的身材(身高2.07米),脖子和手腕上張牙舞爪的文身,手指上碩大的戒指,乍看之下,馬克西姆不像一個鋼琴家,更像一個流行歌手。
啟動儀式之后便是開頭描述的露天演奏,馬克西姆頂著炎炎烈日,曲子依然洋溢著飽滿的感情,現(xiàn)場的樂迷將表演臺堵得水泄不通,沒擠進去的觀眾只能通過電子屏觀看他的表演。
看過馬克西姆現(xiàn)場演奏的人都會注意到,他演奏時的表情始終如一,那就是沒有表情。但是他會用身體語言和手指來表達心中的情感,彈到高潮迭起處,手臂的揮動幅度很大,仿佛和鋼琴融為了一體,給現(xiàn)場觀眾一種恢弘的聽覺體驗。即使當天的博覽中心人山人海,又是在戶外演奏,雜亂的聲音很多,他的琴音,依舊讓樂迷流連忘返。
在他的鋼琴曲中,有對戰(zhàn)爭的控訴,比如《克羅地亞狂想曲》,音樂用明快的節(jié)奏描述了飽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后克羅地亞灰燼中的殘垣斷壁,夕陽倒映在血淚和塵埃之中的悲慘畫面;有對歷史的致敬,比如《出埃及記》,講述以色列建國的辛酸歷史,氣勢恢宏,充滿張力,震撼人心;也有自然的靈巧,比如《野蜂飛舞》,加入了自然界的聲音讓鋼琴曲聽起來野趣十足。
馬克西姆的成名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可以說帶著一絲血腥。1975年,馬克西姆出生在克羅地亞亞德里亞海岸一個叫作Sibenik的小鎮(zhèn),不像現(xiàn)在的家長,孩子剛會走路便著急讓孩子學鋼琴,馬克西姆學鋼琴的時候已經(jīng)9歲了。他很快便展現(xiàn)出他在鋼琴演奏上過人的天賦,12歲就能夠和交響樂團合作演奏海頓的C大調鋼琴協(xié)奏曲。
然而不久之后,也就是1990年,戰(zhàn)爭爆發(fā)了,在馬克西姆居住的小鎮(zhèn)上,每天都有上千顆手榴彈爆炸,但是他和他的導師瑪利亞·塞克索(Marija Sekso)都認為應該堅持音樂學習。在連天的烽火中,支持馬克西姆的就是他的鋼琴。盡管環(huán)境惡劣,他還是在薩格勒布(今克羅地亞首都)獲得了生涯中第一個比賽大獎,至今他都認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個獎項,而且“那是我演奏生涯中最美妙的時刻”。
馬克西姆顛覆了古典樂的固有模式,開創(chuàng)了屬于自己的新玩法,讓人不僅能聽音樂,視覺上也能有更好的享受。用“炫”字來形容他的演奏一點都不為過,他每秒鐘可以彈奏16個音符,因為魔幻的手速被稱作“鍵盤快手”。而他的一場場經(jīng)過高科技包裝的演奏會現(xiàn)場視覺體驗非同凡響,很多設備都從英國空運過來,為全世界的樂迷提供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
已經(jīng)出了10張專輯的馬克西姆在采訪中透露,他的新專輯將很快面市,屆時將會帶著音樂中提到的歌手一起來華巡演。首屆電子鍵盤大賽的決賽將于2016年6月11日在廣州進行角逐,馬克西姆也會親臨現(xiàn)場擔任嘉賓,和中國琴童零距離接觸。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