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長生:民樂特“長”
2015年新學期伊始,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從北京傳來。北京市教委發(fā)布《關于2015年義務教育入學工作的意見》,其中,就很多家長和學生關心的特長生話題,明確提出“特長生招生將向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傾斜”,旋即引起了媒體的極大關注。北京市教委體衛(wèi)藝處處長王軍說,今年特長生招生的總比例不會變化,各區(qū)縣招收特長生比例不得超過2014年,并要求適當減少以適應教育部關于2016年特長生的招生要求。同時,北京市教委要求各區(qū)縣的招生名額向民樂、書法、剪紙等中華傳統文化項目傾斜。
現在,中國很多城市的教育管理部門,已經把中國民樂教育納入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體系,通過開設民樂課程、組建樂團、請專業(yè)團體進校演出等形式普及民樂,增強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市教委命名的94支“金帆藝術團”中,民族樂團占據21家,與西洋交響樂團、舞蹈團、合唱團、話劇團、行進管樂等相比,所占團隊總量的比例是最高的。
無獨有偶,近幾年,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藝術培訓機構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古箏、琵琶、二胡、古琴、竹笛、葫蘆絲、巴烏等民樂課程已經日漸升溫。與西洋樂器學習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民族樂器的學習年齡跨度較大,老少皆宜,中小學生、白領、退休老人都參與其中。這股熱潮與社會普遍的國學熱步調一致,深邃、厚重、內斂、細膩的民族音樂愈發(fā)贏得國人的喜愛與認可。梁杰是一位資深記者,手機里的古箏鈴聲多年來沒有更換,民樂音樂會更是從來不放過現場聆聽的機會,最近,她終于在百忙之中親自操練起古箏,“我真的太喜歡民樂了,是我們中國人血液里的聲響!蹦菽菔菑V州一位四年級的學生,除了學校的功課,還報了奧數、英語、語文若干個課外班,盡管如此,她還在學校附近的培訓機構堅持學習古箏,“一來是孩子喜歡,不想中斷,再者孩子將來出國,會一門民族樂器,不僅長臉,還能為申請學校時增添優(yōu)勢!笨磥恚毺氐膫人特長已經成為個人形象的重要籌碼,尤其是隨著近年各國對中國社會文化、經濟了解地加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民樂等深具中國傳統文化的技能,更備受海外院校的青睞。
民樂“快閃”:大熱西湖
如今,民樂也玩起了“快閃”。以奚佳祺為首的一群“85后”,在西湖邊“快閃”民樂演奏,試圖用這種方式呼吁杭州舉辦民樂音樂節(jié)。在3月份經杭州《今日早報》報道后,已經在杭州掀起了更大一陣“民樂熱”。報道見報后,“民樂熱”成了讀者討論最熱烈的話題,該報記者在后續(xù)對琴行、民樂手、培訓機構以及行業(yè)相關人士的采訪中發(fā)現,杭州民樂早已不再是幾年前的“藝術孤島”——民族樂器20%的年遞增銷量、培訓班15%的年人數增量……僅從數字對號入座,民樂熱的升溫速度就讓人側目。浙江省前音協主席、作曲家曉其說:“傳統文化‘回歸’到一定階段,生發(fā)出這種變化并不奇怪,看著吧,民樂還會更熱!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統計數字顯示:最近10年來,僅青少年業(yè)余學習者,全國學古箏的就有100多萬人,學二胡的有60多萬人,學揚琴的有50多萬人,學笛子的也有40多萬人。而在專業(yè)音樂院系,民樂系科近些年保持著很高的熱度,幾乎成為招生人數最多的系科。古箏、琵琶、二胡、竹笛等專業(yè)尤其熱門,盡管受大環(huán)境影響,這些畢業(yè)生的直接就業(yè)率并不太理想,但是大量的專業(yè)學子走上了自主創(chuàng)業(yè)之路,一些獨具特色的民樂培訓學校在北京、內蒙、山西、山東等地紛紛出現,成為普及民樂的年輕力量。
民樂熱不是空穴來風
學習民樂,除了國人對民樂的文化認同感之外,相對于西洋樂器而言,學習民樂具有成本低、上手快等特點,這也是很多人選擇民樂的原因。只需投入百元左右的笛子、葫蘆絲等民族樂器,相比動輒上萬元的西洋管樂器,顯然更加“親民”。
談到推動“民樂熱”的大環(huán)境,政府和教育部門在越來越強調傳統文化,是一個重要因素。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精神生活追求也是重要推手。近年來,大眾傳媒對中國民樂的宣傳推廣也是原因之一。2007年,2009年、2012年相繼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民族樂器電視大賽讓民樂風愈刮愈猛,大賽將民樂人的創(chuàng)新曲目、新穎的曲式和編排,立體化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民樂給人的感覺更加絢麗時尚,充滿時代氣息,與普通人拉近距離,引人神往。2015年,第四屆民族樂器電視大賽還將如期舉辦。
2011年,文化部提出了“中國民族音樂發(fā)展和扶持工程”計劃,此后每年財政部撥付600萬元作為工程資金。近幾年,借助中國民族音樂發(fā)展和扶持工程、文化部藝術司人才培養(yǎng)扶持計劃等項目,民族樂團推出了一大批中青年民樂藝術家,呈現出十足的活力,為民樂注入勃勃生機。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