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晚,北京音樂廳燈光漸漸暗下來,一陣清亮純美的女聲合唱從音樂廳后面響起,隨即是沉穩(wěn)醇厚的男聲,山西師范大學燭光合唱團的團員們手持“燭光”,帶著悠揚的歌聲從聽眾身邊走上舞臺。在指揮芝達林的率領下,燭光合唱團為大家?guī)硎嗍咨轿髅窀瑁瑥哪系奖,既有民歌風情,也展現(xiàn)著合唱藝術的魅力,帶給聽眾耳目一新的感受。
創(chuàng)編:留風格添顏色
此次音樂會演唱的曲目,大部分由合唱團指揮、山西師范大學教授芝達林創(chuàng)編而成。集作曲、指揮于一身的芝達林教授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北方民歌、尤其是山西民歌的合唱創(chuàng)編工作。談到民歌合唱創(chuàng)編的難點,他認為保留民歌的風格特點是最重要的,一點兒都不能傷害民歌自身的風格,只能依靠多聲部技巧、復調以及和聲的運用為其“添色”。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加入器樂、語言的元素。“添色”要注重“度”的把握,包括保留民歌自身的韻味、傳唱的可能性、聽眾的接受度等幾個方面。
在創(chuàng)編民歌合唱的過程中,芝達林教授最大的體會是要把民歌吃透,變成“心中的歌”,成為心里、血液里的東西時,才知道配什么樣的織體語言、復調語言才合適。在吃透民歌之后,要做的是尋找民歌“多聲部的可能性”,豐富民歌的外延、表達方式,在保留原有風格之余大膽加入一些恰當的手法,會帶來全新感受。比如音樂會中的山西河曲民歌《三十里明山二十里水》的中間部分,是用原曲的主題材料“倒影”創(chuàng)編而成;襄汾民歌《夢夢》加入戲曲元素,將主題材料展開,張力比原來民歌更大。一般民歌都是比較簡單地呼應性上下句或是起承轉合四句,要變成合唱就要做材料的展開、結構的拓展。有時,民歌里的一個簡單的襯詞,在他的運用下,通過復調手法放大、擴大,加上和聲運用,張力、感染力會增強,更適用于合唱。芝達林教授說,民歌合唱的創(chuàng)編最重要是要考慮聽眾的聽覺需求,創(chuàng)造新鮮感但不過分迎合,也不能走得太遠聽眾無法接受。他希望自己創(chuàng)編的作品都能讓大學生演唱,考慮到大部分大學生都不是音樂專業(yè),他不會使用過于現(xiàn)代、過于專業(yè)的技法,只有能夠推廣的民歌合唱,才有可唱性、可延續(xù)性。
演唱:“外來和尚”念好“本地經”
吳靈芬曾說,民歌與合唱的結合使得民歌更容易傳播,更有傳染力。民歌是本土文化的體現(xiàn),合唱又是“外來藝術”,如何使傳承自西方的合唱展現(xiàn)出民歌的韻味和特點,成為民歌合唱的難點。芝達林教授認為吐字、行腔、歸韻是解決民歌合唱的演唱難點的關鍵。民歌合唱中的吐字涉及到方言,其趣味性、風格性、韻味性都來自方言,他舉例說,山西民歌由南到北,方言南北有差異,有的沒有后鼻音,有的沒有前鼻音,團員來自五湖四海,演唱時就要經過訓練。其次是行腔,用美聲的發(fā)聲方法,多聲部的融合來表達原汁原味的民歌,行腔的處理就要特別講究,比如有些字的“拖音”,是民歌韻味所在,演唱時就要謹慎處理。第三是歸韻,歸錯韻就會把意思唱錯了。最基礎也是最難的,是幾乎困擾所有合唱團的問題——音準,民歌中的音準還具有特殊性。比如民歌中的“甩腔”,音高把握不準的話就失去了風格性。民歌作品和經典西方合唱作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隨意、不確定性,過于刻板的處理會直接影響到風格。
芝達林教授說,燭光合唱團一直堅持指揮與聲樂指導共同處理作品的模式,這種模式在國內合唱團比較少見,很多合唱團的聲樂指導只是指導練聲,不參與作品處理。他與團里的聲樂藝術指導梁峻嶺老師合作默契,由于梁峻嶺老師的訓練,燭光合唱團的聲音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特性。 陳茴茴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