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樂 來源:中國藝術報
7月22日,中央音樂學院教學樓701演奏廳內(nèi),來自美國、匈牙利、丹麥的30余名夏令營員及研修學員,與中、美、法等著名高等學府的學者、教授及嘉賓們共同為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第二屆北京·云南孔子學院“國際音樂夏令營” 、首屆“孔子新漢學計劃”青年領袖項目——中國文化&藝術國際高級研修班畫上圓滿句號。
兩場音樂會:中西合璧、你中有我
7月11日,國際音樂夏令營揭開開營大幕。中央音樂學院的優(yōu)秀師生和在丹麥“音樂孔子學院”擔任中國音樂教育與文化傳播工作、剛返回祖國的志愿者們,共同為大家?guī)砹艘粓鼍实摹爸形鹘涣饕魳窌? 。音樂會除有揚琴五重奏《狂想曲》 、古琴合奏《梅花三弄》 、胡琴二重奏《輕舞飛揚》 、吉他獨奏《悲歌》 、三弦獨奏《平沙落雁》等中外經(jīng)典作品外,還有在中國首演的兩首中西樂器原創(chuàng)作品:彼得·帕扎特(波蘭)創(chuàng)作的《莫言》 (該作品獲得第二屆音樂孔子學院音樂節(jié)暨首屆“音樂孔子學院作曲比賽”金獎) ,以及中央音樂學院赴丹麥志愿者田景倫新創(chuàng)作的《千年》 ,用生動美妙的音樂展示了此次活動“中西合璧”的宗旨。
7月22日,閉營儀式暨匯報音樂會舉行。7月17日至21日,雖說每晚只有2小時的中國樂器體驗課,但營員們卻在短時間內(nèi),學習了古琴、古箏、揚琴、二胡、笛子、琵琶、中阮,并在閉營音樂會上共同演繹了器樂合奏作品《茉莉花》和《康定情歌》 。來自美國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專業(yè)的Mark表示:“學習時間很短,但是老師們教得卻很專業(yè)。從曲目背景到演奏技法,講解簡單明了,彈奏示范到位,所以大家很容易學會。 ”此次音樂會營員們除演奏兩首合奏樂曲外,還演繹了《小河淌水》 《酒狂》《賽馬》 《月光下的鳳尾竹》等作品。為何要讓外國學生“挑大梁”完成一場中國音樂會?中央音樂學院“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劉月寧教授的一句“我們從不推廣,我們分享” ,道出了活動的初衷。
從“田野”到課堂:點面結(jié)合的多層次交流
7月11日起,此次活動的全體營員和帶隊教師來到北京戲曲藝術職業(yè)學院,參訪了京劇博物館、中國昆曲教室,并欣賞了中國打擊樂、琵琶器樂和中國評書表演等,讓初次來到北京的外國營員們直呼精彩。隨后,全體營員、教師組成的34人團隊,赴云南省紅河自治州進行田野考察、學習和交流,并分別在昆明、建水、蒙自、元陽四地參訪了建水文廟、哈尼梯田,近距離地感受了建水小調(diào)、紅河民族民間歌舞、彝族洞經(jīng)音樂的傳統(tǒng)文化魅力,并學習了吹奏葫蘆絲和演唱云南民歌。通過此次云南的田野考察,營員們由中國音樂的欣賞者成為其中的參與者,對于他們來說,這不僅是一次簡單的音樂“旅行” ,也極大地加深了他們對中國地方特色音樂文化的深入了解。即將畢業(yè)于丹麥皇家音樂學院的中提琴碩士Johanna正為找工作發(fā)愁,她認為,此次活動使自己有了寶貴的多元文化經(jīng)歷,對找工作能起到很大的幫助。
7月18日至22日的首屆“孔子新漢學計劃”青年領袖項目——中國文化&藝術國際高級研修班則是一次高水平的理論升華。此次國際高級研修班以“思考、實踐、分享”為基本精神,以“培養(yǎng)新一代‘中國音樂’與‘中外音樂交流問題’專家,造就未來中美文化藝術領袖”為目標,為中美兩國優(yōu)秀的青年學者提供一個開闊國際視野、增加跨文化體驗、提高理論研究水平的新平臺,并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jié)合,促進世界音樂文化交流不斷向縱深發(fā)展。來自美國和中國著名高校的10余位博士生、碩士生,在多位國際知名研修導師的帶領下,以“音樂——中國與世界之間的文化對話”為主題,開展6場專題講座和理論研討。密歇根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林萃青表示:“這次活動很好地讓兩國師生學會了在音樂領域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我們的音樂文化交流才會長久。 ”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