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開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門,音樂也在一次次的海外貿易中得到融合,成為海上絲路中一種文化交流的有聲載體。然而,反映海上絲路的音樂作品,尤其民族交響樂則是少之又少。為了填補這塊空白,在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的領導和部署下,由廣東民族樂團策劃委約的原創(chuàng)大型民族交響套曲《絲路粵韻》音樂會經過撰寫文本、實地采風、結構研討、作品創(chuàng)作、視奏排練、修改打磨,歷時一年之久并經過5月24日在廣州星海音樂廳首演之后,將于9月5日在國家大劇院開啟國內9個城市的首輪巡演。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音樂會由多位著名作曲家聯手完成。著名作曲家、中國音協名譽主席趙季平出任藝術總監(jiān),并與景建樹、張堅、韓蘭魁、房曉敏、張曉峰、藍程寶等作曲家組成強大主創(chuàng)團隊;著名指揮家張列出任音樂會音樂總監(jiān),并與鼓樂演奏家陳佐輝、胡琴演奏家曹玉榮和琵琶演奏家繆曉錚等合作演出。應當說,立意新穎的體裁、重量級的創(chuàng)作團隊以及一流的演奏實力奠定了本場音樂會高規(guī)格、高水平的藝術品質。
本場音樂會是套曲結構,體裁新穎,既可獨立成章、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頭尾呼應,共分為《開!贰都篮! 《遠航》 《異域》 《鄉(xiāng)愁》 《歸來》 《新夢》七個樂章。創(chuàng)作者從嶺南民間音樂中汲取素材,受移民文化的影響,嶺南音樂被僑民帶到海外,成為僑民思念故土的聲音。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東人的海洋情結在世代流傳的嶺南民俗文化中得以體現,如:南海神、媽祖廟、鎮(zhèn)海樓、十三行等,作曲家更是從嶺南的民俗生活中汲取素材,貼近生活接地氣。
由于海上絲綢之路航線所到之處,都充滿著異國風情,均是音樂資源豐富的地方,將異域特色、與異國貿易往來的場景用異國音樂表現出來,能更充分地表現海上絲綢之路。套曲的部分樂章音樂選用了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的民歌及音樂素材作為曲式發(fā)展的重要依據,曲體結構顯示中華船隊與異國風情的主題音樂相互穿插、相向而行,通過對馬琳巴、鋼絲箏、康加鼓、小三弦和啵咧等特色樂器的旋律寫作以及采用復調、對位的創(chuàng)作技法,加深了對異域風土人情的渲染。
據了解,此次《絲路粵韻》國內巡演第一站——北京國家大劇院的演出,是廣東民族樂團繼2006年《嶺南變奏》 、 2009年《風華粵韻》 、 2012年《粵韻飛揚》音樂會之后,再次晉京獻演廣東省文化重點項目的音樂會,也是作為國內一流、代表嶺南音樂文化的職業(yè)民族樂團首演“海上絲綢之路”題材的大型民族交響套曲音樂會,此舉是國內眾多民族樂團中首創(chuàng)的,體現了廣東“敢為人先”的精神與性格特征。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