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任中國音協(xié)主席改任名譽主席的趙季平,離開北京后就一頭扎進了四川的大山深處,看地方戲、聽民間音樂。川西崇州淺山,有一位山民老范是趙季平采風時結(jié)識的好友,他專門為趙季平留了一片菜地,每次進山,趙季平都會去看望他,嘗嘗新摘的菜蔬。老范直到在電視屏幕里看到了趙季平,才知道這位結(jié)交兩年的朋友原來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返回西安,趙季平只在家里住了一夜,又踏入終南山,從道教音樂一直聽到佛教音樂,還與山里的民間樂手們一次次暢談。采風,早已成為趙季平生活的一部分,保持了半個多世紀,每年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山野間行走。
“《大秦嶺》是我與幾位作曲家正在創(chuàng)作的交響音畫,為了這部作品,我們走進秦嶺,四處探訪民間藝術(shù),感受每一方土地養(yǎng)育出來的文化,那種遼闊和深邃可以不斷促發(fā)我們的靈感。”趙季平從他正準備下筆的新作,說起了民族傳統(tǒng)音樂,他將這視為中國音樂的“母語”,在他看來,沒有民族文化沃土的滋養(yǎng),就沒有自己的成就,幾乎每部作品、每個腳步、每次升華,都與民族傳統(tǒng)藝術(shù)結(jié)為因果。
陜西有句老話: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共吼秦腔。趙季平就讀西安市西一路小學時,學校對面就是易俗社。這家創(chuàng)辦于1912年的社團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聚集了大批優(yōu)秀的秦腔藝術(shù)家,留下了眾多寶貴的秦腔劇目。趙季平天天被對面的鑼鼓所吸引,一放學就鉆進易俗社,此時戲正演到一半,來者免費,久而久之,古老的秦腔深深扎根在趙季平的心田。讀西安音樂學院附中時,別看他年紀不大,卻多次去安塞學習民間藝術(shù),民歌、秧歌、腰鼓、繪畫、剪紙,還聽到了韓起祥說書,他從此迷上了陜北的民俗風情。從西安音樂學院畢業(yè)后,他來到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一干就是21年。在研究院,他跑遍了三秦大地,秦腔、碗碗腔、眉戶等地方戲曲以及各類樂器被他悉數(shù)掌握,爛熟于心,還通曉南北方許多戲曲的基本元素,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早已化為趙季平的創(chuàng)作底蘊,讓他的作品個性十足、與眾不同。
說到趙季平對傳統(tǒng)藝術(shù)的摯愛,不能不說他的父親趙望云。這位國畫大師和長安畫派的奠基人有句名言:“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趙望云不僅寫生足跡遍及西北各地,而且酷愛戲曲藝術(shù),拉得一手好京胡。趙季平自幼就看父親作畫,隨父親一起聽戲。以豫劇傳承和改革為己任的“獅吼劇團”當年就在西安,其創(chuàng)辦人樊粹庭是趙望云的摯友,于是,趙季平成了豫劇最忠實的小觀眾;尚小云與趙望云也有深交,因此,看尚小云演戲也成了趙季平少時的愛好。趙季平剛被分配到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時,還帶點遺憾,覺得音樂學院作曲系的畢業(yè)生怎么到了戲曲研究院?他特意趕到趙望云下放的三原縣告知父親這一消息,不料父親聞后十分高興,勸他潛心研習戲曲,“戲曲就是中國的音樂,這是你的第二學!。
趙季平總是一副平靜的笑容,談吐溫文爾雅,但一遇到原生的民間音樂,頓時如醉如癡,心潮難已。幾乎每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動筆前他都會先去探訪民間藝術(shù)。他已經(jīng)踏遍了西北各地,山東、廣東、四川、江蘇的許多鄉(xiāng)鎮(zhèn)也有他的足跡,陜西、山西、甘肅、寧夏的山山水水更是反復去過不知多少次。在山西平遙的小村子里,他被中路梆子所迷到,不時擊掌歡呼;聽民間藝人演奏嗩吶,蒼勁而凄婉,同伴放聲大哭,而他則一宿難眠。“這些地方的歷史悠久,文化特別深沉,有取之不竭的藝術(shù)源泉!
趙季平對榆林這片土地最熟悉,這里位于陜西省的最北部,是陜、甘、寧、蒙、晉五省區(qū)的交界處,他認為這里的民間文化開放、積淀深厚,而且具有多樣性。1984年為了拍攝電影《黃土地》,身為作曲的趙季平與陳凱歌、張藝謀、何群在陜北一路探訪,從延安到榆林,越過溝峁和沙丘, 一個村一個鄉(xiāng)地走下去,邊走邊感受,哼信天游,聽陜北道情,看老藝人唱秦腔,與鄉(xiāng)親們邊吃邊聊,感受文化、感受民情、感受風土。在安塞法院的大院里,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民歌大王賀玉堂,聽他唱了3個晚上。在佳縣的那10幾天,趙季平恐怕永遠難以忘懷。他們住在村民的窯洞里,因為虱子太多,就將衣褲捆扎起來吊在房梁上,裸身睡在烏黑的被子下,聊著白天的所見所聞,一聊就是半夜。環(huán)境盡管艱苦,但精神卻十分滿足,收獲很豐富!皼]有這樣的切身體驗,根本拍不出《黃土地》!”也就是那一次,睡在身邊的攝影師張藝謀正在籌劃改做導演:“季平,我的第一部電影,你一定要為我作曲啊!”
“只有面對面地傾聽、虛心向民間藝人求教,才可能發(fā)掘出深埋的寶藏。”創(chuàng)作電影《紅高粱》音樂,趙季平獨自一人走在齊魯大地上,只要聽說哪里有民間藝人,他就趕到哪里,哪個鎮(zhèn)子有戲演,他就連夜追過去。因為耳濡目染,才催動他的才思奔涌而來。一路上,他已經(jīng)寫就了《顛轎曲》,《酒神曲》也打好了腹稿。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積累,民間音樂早已流淌在趙季平的血脈里,傳統(tǒng)藝術(shù)早就沉淀在趙季平的創(chuàng)作細胞中,他的大腦就是一座民間音樂的儲存庫。只要面對樂譜,那些曲調(diào)、那些情愫、那些歷經(jīng)千百年而不衰的唱腔,都會瞬息間自然而然地在心底涌動,凝聚于筆端,既可以信手拈來,也可以融會貫通。在音樂創(chuàng)作的無邊海洋里,趙季平是多面手,而且一向高產(chǎn),他幾乎涉及了各個領(lǐng)域:民族管弦樂、交響音樂、合唱、歌劇、舞劇、戲曲音樂、影視音樂以及各類歌曲,寫一部成功一部,影視界的著名導演大多與他合作過。他的每一部作品,無論什么類型,幾乎都以民族傳統(tǒng)音樂為基調(diào),民間音樂的精華經(jīng)過他的筆端,更是滔滔不絕,撞擊著人們的心靈。
作為當代作曲家,趙季平深知,僅僅掌握了民族傳統(tǒng)藝術(shù)遠遠不夠,因為要將這些寶貴的藝術(shù)精華轉(zhuǎn)化為當代音符,贏得聽眾,還需要面對世界,學習新的技法。改革開放后的1978年,他又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進修,廣泛接觸世界音樂大師的作品,提高自己的作曲能力。直至今天,趙季平常常還要琢磨國外音樂大師的總譜,細心研究他們的音樂語匯和創(chuàng)作技巧。“一手伸向傳統(tǒng),學習民間藝術(shù);一手伸向世界,借鑒國際音樂的優(yōu)秀成果,這就是我今天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趙季平究竟創(chuàng)作了多少部作品,連他自己也數(shù)不清了,這些作品已經(jīng)走向了世界舞臺,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香港、臺灣都上演過他的作品,專場音樂會也開過多次,國際知名樂團的演奏曲目中,他的名字正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一個代表符號!拔乙弥袊魳返摹刚Z’與世界對話!壁w季平這樣解釋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路。
趙季平的新作民族管弦樂《國風》,7月30號將由中央民族樂團在北京首演,觀眾從中將再次領(lǐng)略這位杰出藝術(shù)家嫻熟運用中國音樂“母語”的創(chuàng)作風采。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