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同
陳燮陽、湯沐海、譚利華、張國勇、王永吉、林友聲、余隆、侯潤宇、楊又青……他們師出同門——著名指揮家、教育家、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黃曉同門下。現(xiàn)今最活躍的華人指揮家第一方陣中,“黃家軍”的比例無人能及。8月24日,黃曉同與世長辭,終年84歲。9月19日,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在賀綠汀音樂廳舉行黃曉同追思音樂會。黃曉同的愛徒湯沐海、譚利華、范燾等執(zhí)棒上海交響樂團,演奏了老師生前最喜歡的作品!包S家軍”用音樂為恩師送行,用音樂向恩師致敬。
據(jù)黃曉同的愛徒、上音指揮系主任張國勇介紹:遵照先生遺愿及家屬意見,喪事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幾十年來,先生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活躍于國內外舞臺的指揮人才,對中國指揮界乃至交響樂行業(yè)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為紀念先生并傳承和發(fā)揚先生的學術風范及精湛技藝,上音指揮系特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先生的精神不僅是“指揮系精神” ,更可稱為“上音精神” 。
音樂會開始之前,余隆作為學生代表上臺致辭: “黃曉同先生對于我們而言不僅是老師,更是我們所有學生的父親。老師的離世讓我們痛心,至今仍處在不停地回憶中。老師教會我們熱愛音樂,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未來,我們需要做的是如何把老師做人的精神延續(xù)下去。 ”
本場音樂會的曲目,每一首都帶著學生對老師美好的回憶和追思。音樂會最后,上音指揮系全體師生在系主任張國勇的指揮下唱起了莫扎特《安魂曲》選段“眼淚” ,以慰先生在天之靈。
音樂會之后,還舉辦了黃曉同先生追思會。上音領導、黃曉同先生的學生、同事、家人代表紛紛發(fā)言。
上音院長、黨委書記林在勇表示,到上音工作以后,有幸多次親見黃曉同的風采。“盡管先生話語不多,但我能夠真切感受到,在我對面的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一生當中有限經(jīng)歷過的那樣一些德高望重、讓人有一種精神上感召的老人家。今天的追思會正好可以讓我們很好地去領會什么叫做高風亮節(jié),什么叫淡泊名利。把藝術和人生完美地結合起來,并且把人這個字大大地寫出來。黃先生代表著上音真正的傳統(tǒng)和精神,這是值得我們堅守、延續(xù)和弘揚的。 ”
上海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許舒亞回憶,讀書時他和張國勇住在一個宿舍,張國勇會跟他講,能跟著黃曉同學指揮很興奮又很緊張。許舒亞回憶他記憶中的黃曉同: “在課堂上絕對是嚴謹和一絲不茍的老師,對學生要求很嚴格,下了課卻是相當和藹,一直帶著笑。他身上的品質在今天也是尤為寶貴的。 ”
聽完音樂會,中國交響樂發(fā)展基金會理事長陳光憲很感慨: “每一首曲子都體現(xiàn)了黃先生的風格和精神。從這一場音樂會中我們看到了大家對黃先生的崇敬之情。黃先生的學生在各個交響樂團占據(jù)了重要的領導地位,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
作為黃曉同的第一位弟子,指揮家陳燮陽表示: “黃老師的離去是我國音樂界和指揮界的重大損失,他有八十幾位弟子,實在是太偉大了。黃老師的藝術得以傳承,遺憾的是他沒有在舞臺上更多展示他自己,這是我們學生和他本人最大的遺憾。 ”最近他多次打開黃曉同1988年2月份寫給他的長信,里面寫道: “第一,技藝條件不等于榮譽,這些都是空的,并不能代表你藝術上的成就。第二,治學一定要嚴謹,不要大而粗,你有那么好的技藝,一定要珍惜它。 ”
上音指揮系退休教師范眉倫表示,指揮系退休的老師,都有幸曾經(jīng)和黃先生合作。在課堂上看似和黃先生是合作關系,但是實際上更多是向他學習。 “在音樂藝術當中黃先生是我們真正的老師,是指揮系教師之外再也找不到的好老師。 ”他回憶: “因為我們在進指揮系工作之前學習的是鋼琴專業(yè),所以對指揮法并不熟悉。這么多年來,黃先生每一次對學生的教學、示范,還有對作品精準的講解,都讓我們學到了很多。 ”他從黃曉同身上,不僅看到了精湛的指揮技藝、充滿激情的音樂以及淵博的知識和修養(yǎng),也看到了默默耕耘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一切都讓他終身受益。
上音副院長楊燕迪認為,黃曉同的精神和氣質,代表了中國最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的品質,這個品質也代表了上音。 “這些大師的名字都是閃閃發(fā)光的,都鐫刻在上音的歷史上,上音在中國專業(yè)音樂教育史上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地位,就是因為有這些名字。我們對黃先生的紀念就是最好的承載,希望他的精神可以在上音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
“黃先生和我們之間不是簡單的師生關系,而是一種大愛的關系。 ”張國勇說。他介紹,為了紀念黃曉同,把他的精神傳承下去,他和師兄師弟們計劃設立一個黃曉同教育基金用于助學,幫助那些有才華的音樂學子。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