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初芝加哥交響樂團造訪北京,樂團首席指揮里卡爾多·穆蒂卻臨時抱恙爽約,那已經(jīng)不是他第一次放北京觀眾的鴿子了。當(dāng)年,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曾準備高調(diào)地迎接這位意大利大師的中國首秀,但期待已久的樂迷最終還是空歡喜一場,此外對于2003年他與米蘭斯卡拉歌劇院與中國擦肩而過的故事,可能不少人至今還蒙在鼓里。
所以,當(dāng)穆蒂本周如約走上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舞臺時,觀眾席爆發(fā)的熱情掌聲并不讓人意外,畢竟75歲高齡的他未來出現(xiàn)在北京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少。而伴隨著近年多位頂級指揮家駕鶴西去,人們有足夠理由珍重這位大師在北京的兩個夜晚。
在連續(xù)兩場音樂會中,除了穆蒂那愈發(fā)稠密的皺紋和白發(fā)外,最令我吃驚的莫過于其音樂風(fēng)格的巨大變化。無論是第一晚的貝多芬、馬勒,還是第二天的柴科夫斯基交響曲,昔日那個凌厲、迅捷、充滿意大利風(fēng)格的穆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緩慢持重的音樂步調(diào),以及更加綿長的氣息線條。不變的是,穆蒂仍然以那嚴峻的老派大師形象示人,拒絕媚俗和討好觀眾式的音樂詮釋。一個35分鐘的“貝五”足以說明問題,凝重、緩慢、冷靜的貝多芬坦率講并不討喜,而芝加哥交響樂團在首日上半場的狀態(tài)也難言理想,直到下半場的“馬勒一”情況明顯改觀。
穆蒂“反主流”的詮釋理念在馬勒《第一交響曲》中頗為罕見,他以平穩(wěn)的節(jié)奏解構(gòu)這部充滿刺激性的作品,將曲折的情緒線條拉直的同時,又擴展了諸多音樂細節(jié),最終提供了一個直白、淡雅,甚至有些孤高的馬勒。比如以冠冕堂皇的氣度對待第二樂章的連德勒舞曲,以及剔除了諸多辛辣和反諷元素的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樂團旗幟性的銅管聲部在終曲樂章大顯身手,只是穆蒂不時收斂樂隊亢奮的情緒,讓第四樂章的疾風(fēng)驟雨適可而止,隱忍異常。
第二晚前半場的普羅科菲耶夫“古典交響曲”,樂團的音色不夠完善,音響肌體中不時閃出尖銳的毛刺。在欣德米特《為弦樂和銅管創(chuàng)作的協(xié)奏曲》中,樂團兇悍的銅管一度明顯壓制著弦樂,但最后匯集成一股濃烈的管弦樂洪流。可惜作品本身過于冷僻,致使觀眾反響有限。亮點無疑集中在柴科夫斯基《第四交響曲》,作為通俗的音樂會標(biāo)準曲目,穆蒂出手不凡,延續(xù)了其在俄系作品中向來的權(quán)威水準,不僅凝聚著飽滿的戲劇沖動,同時高雅的格調(diào)也令人印象深刻。穆蒂精心梳理著柴氏音樂中最庸常的旋律,讓浮光掠影的樂段變得耐人尋味。
和朱里尼、阿巴多等意大利同道類似,穆蒂早年以頂尖歌劇指揮家身份聞名,前兩位脫離歌劇院體系后,均在交響樂領(lǐng)域取得巨大成功,但穆蒂多年來在樂隊曲目演繹方面則不溫不火,不好不壞。直到年近七旬,穆蒂才終于脫離了繁雜的歌劇院事務(wù),成為一名純粹的樂團指揮家。
1月25日、26日北京的音樂會昭示,這位40后大師仍然在交響樂版圖中不斷探索,我則希望未來在國家大劇院歌劇廳的樂池中看到他的身影。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