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中國合唱指揮泰斗、上海音樂學院指揮教授馬革順在上海華山醫(yī)院辭世,享年101歲。2016年1月6日,為緬懷馬老的學術(shù)風范及其精湛技藝,上音舉行了馬革順追思紀念活動,同時在賀綠汀音樂廳舉辦了一場追思音樂會。
馬革順出生于南京一個牧師家庭,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1947年赴美研修合唱指揮獲碩士學位,回國后先后任教于華東師大和上音,1956年與楊嘉仁共同籌建了上音指揮系。中國第一本《合唱學》由馬革順所著,五十多年來,他為中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合唱指揮家,當今活躍在舞臺上的合唱指揮家?guī)缀醵际苓^馬老指點。
追思活動上,馬革順的學生代表、親屬代表、生前友好,以及多位合唱界人士,從不同角度回憶了馬老的一生。
五年本科外加三年研究生,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副系主任王燕是跟隨馬老學習時間最長的學生之一。
王燕感慨,現(xiàn)代社會信息發(fā)達,資料也多,但在自己求學的1990年代,上音圖書館館藏還不夠展開近年代作品的指揮教學,馬老抓住一切出國機會,盡可能多地買回教學所需書籍,“我當時很高興,每次他回來都有新作品,但我沒注意到他那時已是耄耋老人,每次要扛那么多作品回來很辛苦。他當然不舍得把書寄回來,因為寄的錢可以多買兩本書!
“馬先生不喜歡別人模仿他的指揮動作,他很在意給學生空間,希望學生能找到自己適合的動作風格!蓖跹嗷貞,“馬先生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指揮風格、動作模式,除了傳授必要的知識點,他更多是因材施教,學生缺什么,重點補什么!
王燕本人從事專業(yè)教學多年,常因?qū)W生長進不夠而苦惱。馬老就勸她,教學時不要把目標定得太高,就像跳高,學生能跳一米五,就把標準定到一米六,他努力一下就完成了。王燕回憶起馬老當年的教學,“我的確是在沒有感到負擔的情況下一步一步成熟起來的,整個過程沒有痛苦,只有快樂。這一方式不僅適用于教學,同樣適合指揮排演工作。”
能把指揮知識詳列出來的人不勝枚舉,但能讓人在不經(jīng)意的學習中輕松解決掉所有難題的老師,除了馬老,王燕再未遇到過,“他隨意舉一個例子,隨口一句玩笑話,都讓人豁然開朗,讓你不能不佩服他的睿智與精明。深入不難,深入淺出才難。馬先生的教學,的確做到了這點!
指揮家徐瑞琪1960年至1965年就讀于上音指揮系合唱指揮專業(yè),是馬革順手下第一批本科生。當時,指揮專業(yè)學生上課是主課老師坐正當中,旁邊再配兩個鋼琴藝術(shù)指導,一對三。“馬先生對我們每一個曲目,每一個招,每一式都非常嚴謹。”當時,馬老剛摘掉“右派”的帽子,徐瑞琪本以為這些經(jīng)歷會給他帶來心理上的不愉快,“但是沒有,他一直非常熱情,非常認真地教我!
在徐瑞琪的記憶里,馬老是嚴師,也是慈父。她讀書時正值國家經(jīng)濟困難,每餐飯都是三兩飯配一勺卷心菜,馬老總是省出自己的肉票,逢節(jié)假日就把外地學生叫到家里包餃子吃,“跟父親一樣。”
畢業(yè)后,徐瑞琪被分配到廣州合唱團,1983年,樂團請馬老排一臺合唱音樂會!爱敃r他家里有人病得很重,但他毅然決然來了,樂團沒什么錢給他,他也樂意。那時他已經(jīng)70歲了,曲目從古典到現(xiàn)代、浪漫一首首排過來,合唱團在他的調(diào)教下馬上變了樣!边@場后來在廣州友誼劇院登臺的音樂會在當?shù)匾l(fā)了震動,“原來合唱有這么多花樣,這對廣東的合唱藝術(shù)來講完全是一個啟蒙運動!
后來每次回上海,徐瑞琪都要去看望馬老,有時碰到困難還要打電話請教他。即便離開上海多年,馬老照樣會幫徐瑞琪挑曲目,給她音響資料,告訴她要注意什么問題,“馬先生對我來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永遠都會記住他!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其布厄,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語“其”是弦子,“布厄”為傈果,意即圓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