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女盲人鋼琴調律師,還能畫畫、騎獨輪車、出書,因敏銳的“聽聲辨物”能力被稱為“人體聲吶”……出生于1973年的陳燕,以先天失明的身體挑戰(zhàn)成功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閑暇時間,她喜歡閱讀、上網(wǎng),并致力于推行“導盲犬暢行”。在“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陳燕接受了中新網(wǎng)(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專訪,分享自己的閱讀故事。她說,閱讀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樂趣,“給我印象最深的書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既失聰又失明,都能有如此成就,而我只是失明,就應該做的更好。我依然努力去適應健全人的世界。每經(jīng)歷一次磨難,我就堅強一分”。
靠“聽”學會獨自走路:姥姥跟在我身后18年
陳燕的經(jīng)歷,有人曾用“傳奇”來形容。她患有先天性白內障,雙眼無法視物,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遺棄了。陳燕說,是姥姥把她撿了回來,“她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嘗試進一步開發(fā)我的聽力,訓練我獨立生活”。
那些年的訓練堪稱嚴酷:姥姥把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幣丟到水泥地上,要求陳燕靠聽分辨面值,并且要靠“聽”捕捉硬幣滾動后停止的聲音,一步到位將其撿起。當時陳燕并不明白,學這些有什么用。
“姥姥不愿意別人因為視力的問題過分注意我。她要求我無論跟人交談,還是去拿東西,眼睛都要跟著手的動作走。”陳燕回憶,“她或許是想讓我做到跟常人無異,這樣爸爸媽媽就能接納我,我就能有一個家”。
五歲的時候,姥姥開始讓陳燕獨自買東西、出去玩兒,并要求她學會靠“聽”走路。無數(shù)次磕磕碰碰之后,陳燕內心有了一絲絲怨言,她在錄制節(jié)目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心里會特別恨姥姥,“出去的時候,姥姥從來不領著我”。
“后來我才明白,姥姥希望在她活著的時候,就把我訓練的更堅強!2002年1月13日,姥姥去世了。就在去世的前一天,姥姥告訴陳燕,每次陳燕獨自外出,自己都悄悄跟著她,“就這么一直跟了我18年”。
“我曾經(jīng)以為,姥姥是能陪我一輩子的,F(xiàn)在想來,無論愛人、朋友,都不能永遠陪著你!标愌嗾f,這也教會了她認識到“過去的無法重復”,“所以要珍惜每一天”。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