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祖文化的守護責任
河曲二人臺曲牌,是二人臺經典音樂中的精髓與精華,祖輩盛傳,經久不衰。要奏好二人臺曲牌,實非易事,既要有扎實的功底,更要有良好的音樂歷練與素養(yǎng)。撰寫本文意在講二人臺故事,讓年輕人了解二人臺歷史,守護根祖文化,發(fā)展河曲二人臺事業(yè)。
一、歷史
據(jù)河曲二人臺史料記載,二人臺音樂的先賢為數(shù)不少,人才倍出,近代老一輩“三大件”知名演奏藝人有唐家會四胡名家李占存,沙坪四胡藝人菅鋤刨,沙萬嗩吶藝人賈小禿等。賈小禿不僅嗩吶曲牌吹奏的好,尤其擅長于吹奏不同風格的二人臺曲調,喜則喜出望外,激情四溢;悲則催人淚下,聲淚俱涌。有人在二人臺枚笛演奏中吸收借鑒了先師的嗩吶技巧、風格與激情,形成自己的枚笛風格。麻地溝揚琴演奏藝人丁喜才,主要活動在河曲境內,不僅揚琴藝術高超,他還借鑒揚琴優(yōu)美的旋律,改革創(chuàng)新了許多二人臺曲目新版本,如省歌國家一級演唱家任愛英首唱的現(xiàn)在流行的新版本《尼姑思凡》就是丁喜才改編的。揚琴演奏高手苗德榮也是丁派傳人。解放后,丁喜才被上海音樂學院聘為揚琴教授。五十年代中期錄制了第一盤留聲機碟——揚琴獨奏曲《五哥放羊》,廣泛流傳于全國,成為最早的揚琴演奏傳承示范曲目。五花城枚笛藝人鄔秉拴,自幼走西口靠二人臺謀生,憑一枝枚闖蕩內蒙,活躍于五原一帶,功力技藝出眾,號稱“吹塌天”,五十年代曾參加太原舉辦的器樂比賽,成績卓著。名師出高徒,本村枚笛名家鄔滿棟自幼受其啟蒙教化,爾后成績斐然,得益于啟蒙先師鄔秉拴。南沙洼村四胡演奏家劉厚,是知名的二人臺曲牌演奏藝人,他擅長于四胡、二胡、板胡、揚琴、嗩吶等器樂演奏,實屬二人臺音樂的奇才全才。劉厚自幼天資聰穎,好學上進,幼年求師于四胡名家劉吉高、菅鋤刨等人,本來基本音樂條件很好,又適逢一九五八年得天獨厚的好機遇,使劉厚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在音樂樂理與創(chuàng)作上,飛躍了一大步:由一個草根“葦編”匠人,迅速成長為能登大雅之堂的音樂演奏家與作曲家。
一九五八年風云變幻,省文化廳下放了一批省歌舞劇院的藝術家們到曲峪村勞動鍛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當時稱之為“新社員”,有國家級省級音樂家、器樂演奏家、舞蹈家李秉衡、杜恒麗、袁春、嚴福保、宮潤琪、杜喜林、張步發(fā),楊建雄等諸多名家名人。如何利用發(fā)揮好這一批文化“新社員”的才藝呢?時任巡鎮(zhèn)(五鄉(xiāng)合一)大公社的公社書記王興達,非常重視熱愛文化工作,及時把這一批“新社員”組織起來,成立了巡鎮(zhèn)公社“八一”歌舞團,亦稱“紅專學校”,然后大量吸收接納巡鎮(zhèn)所轄五鄉(xiāng)范圍內愛好文藝的青少年學員,劉厚、王來才、鄔滿棟就是其中樂感較好的學員。劉厚天生勤學上進,謙虛好學,尊師崇教,從這些藝術“新社員”身上,汲取了不少藝術營養(yǎng),充實了自己。劉厚成名成家后,無私奉獻,毫無保留地又傳授給多名弟子,如鄔滿棟(枚笛)、王來才(四胡)、劉鐵柱(揚琴)、劉洪樹(四胡)等。名師出高徒,這些演奏高手,傾注了他的不少心血,如鄔滿棟被省歌破格錄用, 也得益于他的悉心扶持。一九六零年,山西舉辦民樂大賽,劉厚(四胡),鄔滿棟(笛子),王來才(揚琴)“三大件”樂器演奏了味美動聽,原汁原味的《打櫻桃》,獲了大獎,一時轟動了省城,鄔滿棟隨即被省歌錄用。鄔滿棟三年邁了三大步,即由公社歌舞團選拔到縣歌舞團,縣歌舞團又被立即選拔到省歌舞團。劉鐵柱、劉洪樹的成名成家也全是他心血澆注的成果。劉厚不僅是器樂演奏高手,而且還自創(chuàng)自奏了不少民歌二人臺器樂曲,較為知名的有《豐收樂》、《菜園小曲》、《水上南梁》等時代精品。
二、政府拯救
河曲二人臺曲牌,在二人臺音樂中占據(jù)上風,實屬經典音樂之精華,深受觀眾喜愛,因此在二人臺演出前必先奏二人臺曲牌,尤其在五、六十年代,曲牌演奏十分流行活躍。縣二人臺劇團或由枚笛藝人菅巨榮領奏曲牌,或由嗩吶藝人賈小禿吹奏嗩吶曲牌,觀眾習慣稱之為“吹臺”,使舞臺效果更加增色增美,受眾喜愛。
一場文革風雨吹散了傳統(tǒng)二人臺,取而代之的是創(chuàng)新演新,革命歌曲、革命樣板戲成了主流文化。直到一九八八年,國家開始挖掘保護傳統(tǒng)文化,河曲二人臺與二人臺曲牌音樂又有了一席之地。接上級指示,河曲文化館著手了二人臺音樂資料普查工作,并由鄔新田、苗德榮、任俊文、李藝、韓靜東、趙一峰、李明曉、李永山等人做了大量的收集整理工作。此次整理較為全面系統(tǒng),共整理出二人臺曲牌106首,嗩吶曲牌15首,并進行了“三大件”配器,為河曲二人臺曲牌傳承保護辦了一件彪炳史冊的好事。但由于文革中斷時間較長,河曲境內“三大件”演奏人才較為奇缺,不夠普及,二人臺曲牌演奏仍處于斷代層。九十年代初期,縣文化館苗德榮創(chuàng)作了二人臺曲牌創(chuàng)新曲目, 民歌和二人臺曲牌相揉合的器樂曲《樂哈哈》,此曲問世演奏,好評如潮,多次獲獎,實屬二人臺器樂曲目的精品。那時,河曲二人臺業(yè)余班子多達20多個,但樂隊基本都不會奏曲牌,在演出中常遭人發(fā)難,蒙受屈辱。記得那是二零零三年國慶,應五寨郵電部門邀請演出,隊伍精選,陣容較大,連演八場,觀眾爆滿,掌聲不絕。就在最后一場演出結束后,觀眾余興未盡,有一個醉漢戲迷鬧事,提出不給奏二人臺曲牌就不能收場!臺下觀眾不散,臺上僵持不下,最后皆因不會奏曲牌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無奈動用110抓走了鬧事者。本來是一場深受觀眾喜愛的文化娛樂活動,卻變成了不愉快的變局,好端端的一臺戲,竟被一個曲牌砸了鍋,這是多么刻骨銘心的傷痛!
三、民間救贖
面對河曲二人臺這一嚴苛的缺項短板,使所有的二人臺有心人不得不反思反省,構想策劃如何補好這一“課”,徹底改變斷檔斷代的被動局面,讓二人臺曲牌在河曲重放異彩。同德文化小屋的二人臺樂迷們,不自量地承擔起了二人臺曲牌薪火相傳保護的重任,主動與二人臺曲牌傳人“活字典”、“百寶箱”苗德榮磋商策劃,如何搶救重振二人臺曲牌的雄風。苗德榮不謀而合地想到一起,在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出不少二人臺曲牌經典曲目,受眾建議,緊接著于二零零四年苗又組織王來才、辛禮生、張春生、任登貴、王偉棟、趙培富、鄔二發(fā)、樊歡勝等人,赴太原音像出版社錄制了河曲歷史上的第一盤二人臺曲牌音樂,迅速行銷全國,傳播不息。二零零五年,恰逢省歌舞劇院責成鄔滿棟、劉洪樹錄制河曲二人臺經典曲牌曲目珍藏資料,特邀苗德榮揚琴演奏。這一高級經典精品出品后,成為二人臺音樂的最佳傳承示范曲目,成為河曲電視臺熱播的二人臺最佳音樂,有力地開啟推動了二人臺曲牌音樂傳承的前進步伐。
十幾年來,同德文化小屋的樂迷同仁,頗為執(zhí)著地偏愛二人臺曲牌音樂,堅持堅守“莫道桑榆晚,琴瑟寫春秋”的文化信念,雖然只有六平米的文化小天地,執(zhí)意彰顯二人臺曲牌音樂這篇大文章!水平有限,傳承保護無垠,從二零零四年開始,不斷為河曲二人臺曲牌音樂的薪火相傳而“煽風點火”,推波助瀾,堅持堅守二人臺曲牌傳習演練至今,培訓培養(yǎng)了不少二人臺演奏演唱業(yè)余人才。參與演練的人數(shù)多達幾十人,其骨干成員主要有李明曉、菅占海、周潤斌、趙貴存、趙一峰、白樹華、李混林、王來才、王生榮、翟沖云、張引娥、王洪英、柳貴珠、李三仁、丁滿祥、崔三、王志剛、賈鵬先、王培軍、杜培峰、閆巨金、劉亮星、鄔俊偉等。無論三九嚴寒還是三伏炎熱,堅持天天練,矢志不變,走出去經常參與各種業(yè)余文化活動,奉行“曲牌演奏在手,傳承保護責任在肩”的文化使命。為了省視自我,傳給后人,可謂忘年忘我。由鄔二發(fā)個人自費,鄔二發(fā)、李明曉笛子領銜主奏,眾多音樂同仁參予,先后錄制了數(shù)次二人臺經典曲牌、曲目以及河曲道情音樂傳承保護拾遺資料,有限的音樂水平,傳遞了珍愛二人臺音樂的無限熱能!
十幾年來,文化小屋這一小天地,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關愛、支持。同德化工公司免費提供文化小屋十多年;水利局、同德社區(qū)居委、圖文印刷等單位承擔了免費印譜任務;聯(lián)通公司贊助多把樂隊座椅;工行新興儲蓄所苗旺海深受感動,親自把掃把、拖布等衛(wèi)生潔具捐送上門;音樂愛好者何潤喜、樊彩萍分別把一萬元、五千元的嶄新?lián)P琴提供演奏;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趙貴存先后提供了彈拔、拉弦、武場等多種樂器;四胡愛好者王生榮介入活動兩年間捐贈近600多元的揚琴、中阮、四胡琴弦;制作維修器樂的工匠趙一峰,只要發(fā)現(xiàn)樂器有毛病,維修不過夜;抄譜高手白樹華,經常為樂隊書寫非常規(guī)范的練習譜;更為感人的是四胡演奏高手周潤斌是“曲牌通”藝人,積多年的四胡演奏技能經驗,著寫了怎樣演奏四胡的教材,贈送給演奏人員人手一冊,并廣泛流傳社會,使“三大件”演奏人員技能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
十幾年來,文化小屋天地雖小,卻得到音樂大人物的支持互動,如鄔滿棟、李鎮(zhèn)、劉洪樹、李潤寬等,只要回河曲,必來文化小屋傳教互動,提供音像資料及音樂教材。二O一O年清明節(jié),同德樂友力推鄔滿棟在河曲電視臺做一期竹笛演奏節(jié)目,經總編柳貴珠與主持人李嘵燕共同策劃為首期“西口風”欄目專題節(jié)目,標題為“鄔滿棟竹笛藝術與二人臺情緣”,演奏了曲牌、獨奏、合奏、演唱等節(jié)目,樂隊由劉玉貴、賈曉東、苗德榮、閆二壽等文化館樂隊十幾人配合,節(jié)目播出后,水準較高,受眾熱捧。二O一一年春晚,同德樂友又力推竹笛大家李鎮(zhèn)參與河曲春晚,經柳貴珠策劃,李鎮(zhèn)參與了春晚和元宵晚會兩場演奏,這次活動充分顯示了李鎮(zhèn)大家風范,也給河曲人留下了德藝雙馨的良好映像,他也十分感激樂友與家鄉(xiāng)人民對他的藝術器重。
后起之秀張春生、劉洋、劉彥良、王偉棟、徐小東、張瑞軍等在出道之前就堅持十幾年互動練習,至今仍不忘“江湖義氣”,相幫相愛,情深義重。
十幾年來,文化小屋堅持自強自立,剛骨不阿,奮斗不息的精神,雖未曾得到有關部門的分文資助,但文化小屋為社會無私奉獻的精神財富與無形資產是不可估量的:
回放之一:二零一五年全縣舉辦海紅杯首屆二人臺大賽,同德音樂愛心人士熱忱建議,把二人臺曲牌音樂演奏納入大賽項目,促曲牌音樂火起來,把“三大件”新秀推出來!建議立即得到宣傳部長丁二明和主辦人柳貴珠、王掌良的贊同認可,歷史上首次把曲牌器樂演奏納入比賽內容,以老促新,新老互動,達到了預期效果。參賽隊伍之多,多達六支樂隊參賽;陣容之大,如老干局老年大學樂隊,樂隊演奏人員多達二十余人,由音樂人菅保憨編排指揮演奏的曲牌,不僅人數(shù)多,而且很有特色氣氛,首創(chuàng)把重型打擊樂堂鼓、吊釵以及所有輕型打擊樂融入演奏,實屬創(chuàng)新之舉。
回放之二:河曲民歌二人臺藝術團為曲牌音樂傳承發(fā)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經常邀請名家名人傳教,經常聘請器樂高手聯(lián)袂演奏,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曲牌音樂,奏響了省城、京城保利大舞臺,創(chuàng)造了縣級水平的高層次,高品味。
回放之三:巡中職教,由竹笛傳人賈曉東、揚琴傳人張二仁開啟了竹笛揚琴培訓先河,幼苗新秀開始不斷涌現(xiàn),有的登臺參賽,有的已考入藝專,實屬傳承路上的可貴之舉。
目前,二人臺曲牌音樂這一非遺文化傳家瑰寶,漸入動態(tài)運行態(tài)勢,全縣上下舊貌換新顏,形成了“創(chuàng)曲牌,奏曲牌”的良性循環(huán)的可喜局面。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提倡:做有思想,有文化,有素養(yǎng)的河曲人;辦說正話,辦正事,發(fā)揮正能量的河曲事!只要每個河曲二人臺愛心人士都為河曲二人臺這座高樓大廈添磚加瓦,為河曲二人臺這桌美羮美餐加油添醋,河曲二人臺的春天必將到來,河曲二人臺必將綻放出萬紫千紅的絢麗之花!
愚人妄談,記錄記憶二人臺曲牌音樂歷史與現(xiàn)狀,勉勵后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雖幾易其稿,恐有過激不實之處,誠懇接受批評指正!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