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將在徐匯區(qū)寶慶路3號的這座老建筑上改建 徐元章 繪
正在建的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以下簡稱“交響博物館”),由上海地產集團、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合作設立,位于徐匯區(qū)寶慶路3號,是一個與老建筑相融合的博物館。博物館建成后,將與僅一墻之隔的上海交響樂團、盡在咫尺的上海音樂學院形成名副其實的“音樂大道”。而上海交響樂團與上海音樂學院也將利用自身資源與優(yōu)勢,讓交響博物館承載交響樂從西方走入上海的百年歷程,記錄“西樂東漸”的腳步,填補交響樂在上海乃至在中國建立博物館的空白!
據悉,建成后的博物館主要功能是通過征集、收藏、研究和展示上海乃至中國的交響音樂文化遺產及相關研究成果,傳播與普及交響音樂,推動青少年素質教育和市民音樂文化學習。
圖說:上海交響樂團 官網圖
“中國交響史”的縮影
1843年上海開埠以后,外來文化通過這座商埠進入中國,與本土文化碰撞、結合,產生出中國文化藝術史的許多個第一。正是在這樣的歷史境遇中,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上海公共樂隊于1879年誕生,從此開啟了近代中國人接受西方音樂的新紀元。1919年意大利人梅百器(Mario Paci)任樂隊指揮后,樂隊水平明顯提高,曲目廣泛擴大,并與世界著名獨奏家合作演出,上海工部局樂隊一度被譽為“遠東第一”的交響樂隊。上海交響樂團見證了晚清以來西方音樂和文化在中國和上海的巨大變遷,即“西樂東漸”!
交響博物館將以西樂東漸以來交響音樂發(fā)展為一條主線,并圍繞這一主題布展,介紹近現代交響音樂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以及上海交響樂團、上海國立音專在這一過程中的歷史貢獻。而上海交響樂團的歷史、制度、演出、社會影響涉及中國近現代史、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海史、音樂史。在某種意義上,西方交響音樂在中國近現代的發(fā)展史幾乎就是上海交響樂團的歷史。
圖說:黃自 網絡圖
朱踐耳捐贈珍藏老琴
據上交副團長周京華透露,在博物館藏品中,有著名作曲家黃自聲樂作品手稿8份,其中包括傳唱至今的《玫瑰三愿》《春思曲》《思鄉(xiāng)》等。還有上海交響樂團還是上海工部局樂隊時代,梅百器替樂隊買入的斯坦威鋼琴,這是中國第一架演奏用鋼琴!
現年95歲高齡的著名作曲家朱踐耳,聽說交響博物館即將落成,特別捐贈了陪伴他整整60年的愛琴。這架斯特勞斯鋼琴購于1958年,當時朱踐耳還在國外學習,太太舒群在武康路上的聲樂研究所工作,琴是她問同事潘乃憲買的,雖然僅友情價400元,可囊中羞澀的她也無力全款付清,最終是分期付款用了4個月才買了下來。舒群說:“朱踐耳所有的創(chuàng)作,幾乎都是在這架破琴上完成的。家中女兒學琴,也自這臺鋼琴起步!比缃駥撉倬栀洸┪镳^,老兩口希望能將中國音樂的薪火傳遞。
圖說:朱踐耳捐贈的琴,旁邊是他太太舒群
博物館亦是學習場
和如今國內現有的“音樂博物館”都側重樂器(如東方樂器博物館、廈門鋼琴博物館)或者中國音樂考古(如中國民族音樂博物館)方面的展示不同,交響博物館按照國際博物館的辦館趨勢,將不再只是簡單的、“靜止”的博物館,而傾向于建成一個除具備傳統展示功能外,還具有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功能的、生態(tài)的、“流動”的博物館。既是多功能的音樂交流場所,同時承擔起公共音樂教育功能!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現在是上海市民終身學習文化藝術體驗基地和上海市學生藝術教育實踐基地。在公共教育功能上,音樂博物館與上交、上音強強聯手,開展展覽、講座、演出等多種形式的音樂普及活動,加之上交原有的音樂教育品牌“MAP音樂地圖計劃”,將提供一個近距離接觸音樂和歷史的機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傳播古典音樂文化,提高公眾對藝術的認知。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