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鋼琴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音樂考級專家委員會委員。
上世紀50年代,有一張?zhí)貏e的照片諸見報端: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懷抱著一個小女孩,照片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個孩子的身上。小女孩眼睛大大,聰明乖巧。大家不禁要問,這個孩子是誰?她就是本期的主人公—陳敏。當年她才6歲,便能演奏200多首音樂作品,是廣州家喻戶曉的“鋼琴小神童”。這張珍貴的合影就是她在迎接波蘭總理晚會中跟劉少奇主席的合影。當時劉少奇看完她的演奏后,點名要跟這位“鋼琴神童”合影。這張珍貴的照片被廣州一位記者拍下來,并在“文革”中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了底片,使之一直流傳到今天。時過境遷,當年的“鋼琴小神童”早已經兩鬢泛白,不僅自己成了一位鋼琴演奏家,還把自己的女兒也培養(yǎng)成了鋼琴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們兄妹三人都是音樂家。妹妹是著名作曲家陳怡,弟弟是著名小提琴家陳允,兄妹三人同為音樂家的傳奇故事在音樂圈里流傳廣泛。
本期,就讓我們走近陳敏,聽聽她的 “琴童”故事。
采訪前,陳敏給記者翻看了很多老照片。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她和弟弟、妹妹小時候演奏的照片,純真的臉龐總是掛著純純的笑容。由此,陳敏開始講述起她的童年經歷。
“我出生在廣州,父母都是醫(yī)生,家庭環(huán)境還可以。父母很重視我們兄妹三人的教育和身體,基本家里所有的錢都用在了這上面。我父母都喜歡音樂,所以我們兄妹三人都學了音樂。在那個年代,幾乎是沒有這么小的孩子學琴的。我媽媽具備中等鋼琴水平。爸爸會拉小提琴,常常參加當地藝術家的音樂沙龍,他和小提琴家馬思聰很熟。為了讓我學琴,媽媽找到了當時廣東省鋼琴學會會長李素心教授,請求李老師能收下我。李老師后來跟我說,她當時從來沒教過3歲的孩子。因為年齡太小,與其說教倒不如說是哄,只能試著教。她就從最簡單的兒歌和民歌開始教我。課后,媽媽就用她掌握的知識在鋼琴上幫我找音,完成作業(yè)。盡管媽媽的工作非常繁忙,但她堅持天天陪我練琴,而且我們兄妹三人都是她一個個盯著練的。我們在音樂上取得今天的成績的確跟我母親有很大的關系,我母親真的很偉大。小時候,母親在我們眼中就是‘虎媽’,但正是因為她的嚴格管束和教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成績。”
從小的學琴經歷再加上成功地培養(yǎng)女兒的經驗,讓陳敏更加堅定地認識到,家長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多么重要!昂⒆拥某砷L有幾個方面,用百分比來說,初學琴的孩子,20%是靠孩子,20%靠老師,剩下的60%靠家長。顯然,家長的責任更多更大。”陳敏說。
“別看我現(xiàn)在搞了鋼琴專業(yè),但小時候我是很不愛練琴的。父母工作都忙,他們除了白天上班,有時晚上還要值班。媽媽經常早晨下夜班回到家,開始檢查我頭一天鋼琴作業(yè)的完成情況。有一次我晚上貪玩沒好好練,早晨媽媽檢查,我彈不出來,結果媽媽罰我不許吃早飯。那天我直接逃學了,結果被媽媽知道后一頓狠揍。那次挨揍,把我弟弟、妹妹嚇壞了。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媽媽的耳朵好,在廚房做飯都能聽出我彈錯了。所以為了躲避練琴,我也練就了一些‘本事’,比如,我能夠分辨出媽媽、爸爸還有保姆的鑰匙聲。我一只手彈琴,一只手跟妹妹玩撲克。門口傳來一串鑰匙聲。我一聽便知道是誰回來了。妹妹趕緊‘撤退’,我佯裝繼續(xù)彈琴。但是媽媽總是能識破我的小伎倆。為了躲避練琴,我放學跑去同學家玩。但媽媽總能及時找到我,把我揪回家練琴。我還常把鐘表撥快一小時,然后告訴保姆說已練琴一小時了。
媽媽對我們的嚴格教育是絕對不容商量的。我妹妹陳怡在一次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提到小時候的經歷。她說我是被媽媽管教最多的孩子。因為我是姐姐,所以媽媽經!畾㈦u給猴看’,打了我一人,震懾不聽話的那兩個。在媽媽嚴格的教育下,我的鋼琴演奏很快就有了不錯的成績。那時我最開心的就是到處演出和比賽。有時候,家里來客人,媽媽發(fā)號指令‘彈一個’,就讓我或者妹妹、弟弟給客人演奏。彈好了,媽媽沒有過多的表揚,但是彈錯了,一定會在客人走后,招致一頓毫不留情的批評。”在陳敏的敘述中,能感到她對母親的感恩和懷念,當時的“對抗”卻成了人生中最為難忘而美好的記憶。
那么,好老師對孩子有多重要呢?陳敏講到了她的老師們。她認為,遇到一位合格的老師是孩子學琴的先決條件。在她的學琴道路上遇到了幾位好老師。李素心老師的音樂啟蒙,為她打下牢固的音樂基礎。李老師的教學十分規(guī)范和嚴謹,而且學過教育學,對兒童心理學有研究,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能讓陳敏既能喜歡彈琴又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談及另一位恩師,著名鋼琴教育家朱工一先生,陳敏說:“先生對我的影響特別深。他教了我很多鋼琴演奏之外的音樂知識,我當時無法理解太深,直到我工作很多年后才能在實際演奏這些作品時有所感悟。”
作為母親,陳敏成功地把女兒培養(yǎng)成了一位優(yōu)秀的鋼琴家。她拿出一張年輕時教女兒彈琴的黑白小照片,這張照片的攝影人正是當年的那位記者。不得不讓人感嘆,時間的流失和藝術的傳承。
“我們這一代是被時代耽誤了,可能無形中我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了女兒,雖然我從來沒敢奢望女兒也能走上鋼琴藝術之路。尤其在她9、10歲的時候對我特別抵觸,我曾一度放棄過自己的想法。很多圈里人說教不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做到了。在教育孩子上,我是繼承了媽媽的教育方式。我也挺‘虎’的!标惷粽f。
陳敏的女兒在初一時,插班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讀完高一就到國外留學了。陳敏只有一個女兒,但對孩子從不嬌生慣養(yǎng)!拔沂11歲離開家,比我女兒離家時小多了。當年很多人說我父母狠心,但我父母認為,一定要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同樣,我對女兒也是希望她能盡快地到國外深造,讓她接受較為前沿的鋼琴專業(yè)教育。雖然我不是音樂院校的鋼琴教師,但是我把女兒培養(yǎng)出來,有了很多經驗,自認為在教學上是很有經驗和想法的。當年,女兒的專業(yè)老師是陳慧甦老師,因為生病,有好幾個月都不能上課,我就在家繼續(xù)教女兒學習,后來期末考試,我女兒還考到了前兩名。這也證明了我學習的東西,在我女兒身上有了作用!闭f完,她哈哈大笑。
陳敏說:“和學院的教師有所不同,在團體里我的眼界比較開闊,嘗試了各種演奏類型,讓我的鋼琴演奏技術比較全面。因為有了這些經歷和經驗,我在教學的時候,能把很多舞臺的經驗傳授給他們,讓他們少走彎路!
這些年,陳敏的很多學生選擇了音樂道路。但她畢竟不是學校里的主科老師,多數學生不是沖著學專業(yè)而來,都是從業(yè)余開始學習的,所以有些學生還存在很多演奏問題。教這些學生,陳敏坦言她更像一名醫(yī)生,找出和解決這些孩子的毛病和問題,看著他們在自己的手上,一點點有變化和進步。
起初,陳敏是不喜歡教問題多的學生的,但有一次去林耀基老師家玩,他給了很多啟示。林老師說教學生有無窮樂趣,教學過程可以學到很多你沒學過的知識,一個學生能從很多問題成為一個問題少或很棒的學生,這說明教師有方法。林老師的話讓她深受啟發(fā)!澳菚r候我彈一首曲目,只要我視奏下來了,就基本沒任何問題。身邊的同學經常問我是怎么練的,我卻無從回答。我從十幾歲就開始琢磨怎么把這些難點變成一個個技術步驟,教給學生。”陳敏說道。
陳敏是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音樂考級專家委員會委員,除了擔任考官外,她還積極做全國鋼琴教師的師資培訓。雖然做考級師資培訓這么多年,但在師資培訓課上,每一首曲目她都會親自示范,很多老師說像是聽了一場音樂會。陳敏始終認為,教師做示范是非常重要的:“當年我女兒跟我對抗得很厲害,但是她很服我,因為我示范彈得好。對我女兒的教學,我就感到老師的示范太重要了,更加激勵我一定要練琴。另外,現(xiàn)在孩子學習鋼琴,我認為缺乏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我的童年是接受了嚴格且規(guī)范的訓練的。我認為,不管孩子將來搞什么專業(yè),4、5歲開始學琴,把孩子交給老師,家長就要做到把鋼琴當成一門課來學。家長經常說,不把鋼琴當專業(yè)。沒錯,家長當然不可能一起步就把孩子往專業(yè)培養(yǎng),但是既然學了鋼琴,就要當成一門課來學,要有好的習慣。”
現(xiàn)在陳敏雖已退休,但她依然堅持練琴,會有演出、培訓及講學,還有很多學生慕名找到她,讓她的退休生活反而更加忙碌。在采訪的最后,陳敏也一再強調:希望學鋼琴的孩子,把鋼琴當成一門重要的課程。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克服困難,持之以恒,只有一步步腳踏實地學習,才能感到音樂帶來的快樂。
轉于《琴童》2018年9月刊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