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作品音樂會:兒童用歌聲傳唱非遺文化
7月21日,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資助項目《合樂古今踏歌行——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非遺作品音樂會》在廣州大劇院歌劇廳上演。
以中華民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音樂會主題,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以合唱藝術的形式演繹、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將十余首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合唱歌曲帶上音樂會舞臺: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族咚咚喹”編創(chuàng)而成的《咚咚喹》,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尼族民歌、布朗族民間曲調、蒙古族民歌改編的《其多列》《月亮寶貝》《歡樂的那達慕》,以及嶺南潮汕地區(qū)方言演唱的《天頂一粒星》等。
建立少數民族音樂“基因庫”
全場音樂會的原創(chuàng)曲目以“多民族”為特點,由國家一級作曲家、著名音樂家劉曉耕擔綱音樂會原創(chuàng)曲目的創(chuàng)作,集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元素,將我國多民族國家的文化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
劉曉耕長期在保護、創(chuàng)新、發(fā)揚民族音樂方面努力,通過三十多年的采風歷程,他建立了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基因庫”,利用社會學的調查方法,對少數民族音樂進行采樣、甄別、留存,共收集了超過13,000分鐘聲音樣本,并通過再創(chuàng)作,將傳統音樂素材與現代審美相統一,形成3800余首“民歌新作”。
據介紹,作曲家在關注民族母語的同時,也在原創(chuàng)合唱作品中加入拉祜族小三弦、壯族天琴、哈尼族竹筒等少數民族樂器,不僅增加了音樂會整體的藝術性與文化性,更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方面發(fā)揮作用。
許多少數民族傳統樂器的演奏與制作,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為將瀕臨失傳的民族樂器帶向更廣闊的舞臺,作曲家根據拉祜小三弦“非遺”彈奏傳承人張老五所留下的珍貴資料,將拉祜族小三弦中所蘊含的濃烈地方特色、多彩的民族風格及生動的音樂語言,加入到民族曲目的創(chuàng)新之中,邀請民間樂器制作人薛文安,比照傳統拉祜族小三弦進行復刻,并通過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首次將這種瀕臨失傳的原生態(tài)樂器,帶向被譽為合唱界“聯合國大會”的世界合唱比賽理事大會。
通過本場音樂會中的原創(chuàng)民族樂曲,可以認識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厚內涵。
以最年輕的聲音 傳播最古老的旋律
與這些原創(chuàng)音樂中的民族元素相呼應的,是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清亮的聲音特質,與可塑性極強的聲音色彩。根據不同曲目的特點而變換聲音造型,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將音樂會現場的聽眾帶進彝族、哈尼族等多民族的美妙音樂世界,通過清澈的嗓音及細微的民族腔調變化,并以沙錘、鈴鼓、竹筒、棍子等模擬聲響,營造少數民族原生態(tài)的氛圍。
在音樂會演出前的排練,劉曉耕親自為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進行四首原創(chuàng)作品《其多列》《舂米謠》《月亮寶貝》和《討晌午》的輔導。
以《其多列》為例,這首曲子表現了云南哈尼族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活潑性格,劉曉耕向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的團員們模擬大自然中的聲響、演示少數民族的韻腔的細微變化,引領團員們感受歌曲中的氛圍。通過示范,“廣童”的團員們對歌中“畫面”有了更深的感受,再次演唱,即有了明顯的提高。
有別于傳統的合唱音樂會,本場音樂會在表現形式上有重要的突破——以身體律動展現歌曲韻律。據音樂會指揮、廣州大劇院童聲合唱團藝術總監(jiān)蘇嚴惠介紹,將童聲合唱韻律與身體動態(tài)相結合,有益于提高歌曲的表現力,展現中華民族年輕一代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演唱歌曲《其多列》時, “廣童”加入具有哈尼族民族特色的舞蹈律動,在演繹之中將哈尼族“揀竹葉”“砍竹筒”的場景還原。
而在演唱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家族咚咚喹改編的“非遺”合唱歌曲《咚咚喹》時,“廣童”將聲勢律動加入到合唱表演當中,與表演相得益彰。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