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歌舞《黃河歌謠》:點贊黃河兒女傳唱黃河文化
情景歌舞《黃河歌謠》現場。
點贊黃河兒女傳唱黃河文化
——記黃河流域舞臺藝術優(yōu)秀劇目展演展播活動
線上線下總觀眾人次超過2800萬,點贊數達674萬——這是大型交響音樂會《黃河入!9月16日一場演出的數據,打破了人們關于高雅藝術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
為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1周年,9月16日至30日,文化和旅游部聯合黃河流域9省區(qū)共同主辦黃河流域舞臺藝術優(yōu)秀劇目展演展播活動。參與展演展播的既有交響音樂會《黃河入!贰饵S河回響》、交響詩《黃河萬古流》等新創(chuàng)作品,也有結合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進行復排提升的舞蹈史詩《黃河》、民族音樂會《黃河從草原走過》、情景歌舞《黃河歌謠》、話劇《天下第一橋》、音樂劇《花兒·少年》、交響組曲《黃河金岸》,它們從不同側面講述著黃河故事,展示著黃河文化內涵。
正氣:弘揚堅強不屈精神
黃河上游第一座鋼鐵大橋在哪里?蘭州。建成于何時?1909年。
在那個國運衰敗、列強橫行的時代,誰能想到“苦瘠甲天下”的甘肅,能在黃河上橫空架起一座現代化的大橋,且大橋一直沿用至今。展演中,話劇《天下第一橋》把觀眾帶到了百年前:1906年,黃河洪水滔滔,沖垮了蘭州鎮(zhèn)遠浮橋。為安定西北,保障黃河南北通途,清朝洋務總局總辦彭英甲,擬在黃河上造一座鐵橋,于是一場歷時三年的建橋工程,在貧困落后的蘭州邁開了艱難而偉大的步履。為完成鐵橋的修建,彭英甲舍命進取,最終實現了修建鐵橋的夢想,成就了一番造福于民、功垂千秋的偉業(yè)。
《天下第一橋》策劃龐波曾說:“挖掘黃河文化元素,以橋為載體編寫一個故事,把百年老橋、黃河文化元素乃至戰(zhàn)天斗地的黃河兒女的斗志精神通過橋反映出來,我覺得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千百年來,黃河巨浪滔天,狂暴肆虐,給中華兒女帶來了無數災難,也在他們的骨子里種下了堅忍的基因。有了這份堅忍,甘肅蘭州才能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架起現代鐵橋,中國才能在一次次抵御外侮的斗爭中取得最終勝利。
大型交響音樂會《黃河入海》將冼星海的名作《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頌》《黃水謠》《黃河怨》《保衛(wèi)黃河》等搬上舞臺。舞蹈史詩《黃河》的第二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以冼星海的鋼琴協奏曲《黃河》為基調,用舞蹈的形式,再現了中華兒女在民族危亡關頭的堅貞不屈。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等作品在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振奮民心、鼓舞士氣的重要作用,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贊歌。
硝煙已經散去,時空已經轉換,今天的人們仍在詠唱著黃河,藝術家們仍在以黃河為素材進行新的創(chuàng)作。參與創(chuàng)作大型交響音樂會《黃河入!返脑~作家朱海說:“一個人沒有精神直不起腰,一個民族沒有精神站不起來。今天的創(chuàng)作不僅是對《黃河大合唱》等經典作品的致敬,也是繼往開來,對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fā)圖強精神的一種傳承與弘揚!
音樂會《黃河回響》現場。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供圖
朝氣:彰顯高質量發(fā)展底色
新中國成立后,中華兒女響應“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從四面八方來到黃河的源頭青海,支援當地建設。來自上海黃浦江畔的英俊少年和青海鳳凰山下美麗的花兒姑娘,在相知與相愛、相逢與別離、等待與堅守、拼搏與奮斗中奉獻著青春,建設著青海。新中國成立初期,青海省經濟總量僅1.23億元,而2018年達到2865億元。2018年青海實現人均生產總值47689元,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4倍。音樂劇《花兒·少年》用一個跨越60年的人生故事,講述了大美青海的發(fā)展變化。
交響組曲《黃河金岸》,則把寧夏幾十年來的巨變,轉化成了躍動的音符和美妙的旋律。悠揚起伏的、頗具當代都市風格而又蘊含寧夏地方色彩的弦樂主題,表現出寧夏大地上強力崛起的工業(yè)城市氛圍。觀眾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仿佛看到了峁塬深處、稻花香里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民族管弦樂《黃河從草原走過》則如其名,開篇展現了草原上的蒙古族風情,然后一路沿黃河北上來到河套平原,用音樂呈現了河套平原上黃河奔騰不息的壯闊之景。作品中加入了“爬山調”“漫瀚調”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音樂調式,提示每一樂章主題,這些旋律展現了內蒙古大草原以及河套地區(qū)的景致——既粗獷豪邁,又秀美雅致。
文藝作品是對現實生活的映照。包頭漫瀚藝術劇院院長丁振剛介紹,為創(chuàng)作《黃河從草原走過》,白浩鈺等4位作曲家歷時兩年沿著“黃河從草原流過的地方”采風,所見所聞黃河流域的巨大變化,點燃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激情。比如,黃河中游流域,水土保持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了“人進沙退”的治沙奇跡,庫布齊沙漠植被覆蓋率達到53%。這些巨大的變化,經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化成了悠揚的笛聲、清脆的馬林巴琴聲和歡快的打擊樂表演,一幅盛世的繁忙景象在音樂中得以定格。
同樣,《黃河金岸》用“波爾卡”式的小快板節(jié)奏風格,表現了新時代生活在黃河沿岸的人們輕松歡愉的情緒,用不同調性轉換或對置,表現了不斷求新、不停變化的都市新神韻以及黃河兒女求發(fā)展、敢創(chuàng)新的精神面貌。
舞蹈史詩《黃河》現場。
文氣:延續(xù)傳統(tǒng)歷史文脈
“花兒”產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傳在中國西北甘、青、寧三。▍^(qū))的漢、回、藏、東鄉(xiāng)、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共創(chuàng)共享的民歌。在流行音樂鋪天蓋地的今天,擁有600多年歷史的“花兒”如何走出高原,走進都市,走入當代?
青海省藝術研究所研究館員辛秉文說,參加展演的音樂劇《花兒·少年》唱段中有河湟地區(qū)眾人皆知的《晶晶花令》《尕馬兒令》《二牡丹令》《好花兒令》《二啦啦令》《白牡丹令》《倉啷啷令》《好心腸令》等,在傳統(tǒng)曲令的基礎上,對很多曲令的旋律和唱詞大膽創(chuàng)新,比如全劇將河湟經典代表作《四季歌》用混聲交響曲、變奏曲、合唱曲等多重形式表現,從第一幕到最后一幕的尾聲共有十余次,這些河湟經典和聲跟上海地區(qū)的城市歌曲形成鮮明對比,既保留了傳統(tǒng)“花兒”的韻味,又貼近當代生活。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相關負責人說,此次展演展播旨在發(fā)揮優(yōu)秀舞臺藝術作品的示范引導作用,引領更多文藝工作者進一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實現黃河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像音樂劇《花兒·少年》一樣,此次展演展播的很多作品,都在努力探索創(chuàng)新黃河故事和黃河文化的講述方式。
“六月的日頭臘月的風,老祖先留下個人愛人”“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彎哎”“攬工人兒難,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滿”“雞蛋殼殼點燈半炕炕明,燒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窮……”《黃河歌謠》不僅原生態(tài)地呈現了陜北民歌,還以交響樂結構的音樂編配形式,將情景歌舞融入民歌表演,用載歌載舞的形式,真實反映了黃河流域陜北地區(qū)人文、風俗,讓更多人了解、傳唱、傳播了陜北民歌。正如陜西省舞蹈家協會主席王宏所言,《黃河歌謠》用音樂展現了黃河文化的無限魅力,實現了現代舞臺藝術與傳統(tǒng)民歌文化的完美結合,實現了陜西幾代音樂人的夢想。
本次展演展播活動以“線下劇場演出+線上網絡展播”的方式同步開展,參與展演活動的9部劇目在相關省份劇場開展公益性惠民演出,同時開展線上免費觀劇活動。用現代的傳播方式,傳播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這本身既是繼承,也是創(chuàng)新。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
太平鼓,是滿、蒙古、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因單面蒙皮又稱單皮鼓。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